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发展研究:教学模式与趋势

高校学生发展研究:教学模式与趋势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欧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学生群体特征的研究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积累。首先是对高校学生中处于边缘地位“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的研究。高校教师调查表明,约45%的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持不满意态度,并有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业基础的薄弱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进度。

高校学生发展研究:教学模式与趋势

大众化进程中,随着高等教育管理、资源筹措等方式的变化,高等教育机构与政府间的关系架构从以往高度依赖政府模式逐渐过渡到高校自立(self-reliance)模式。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取向也从以往的“国家需求顺应导向(responslveness to national needs)”逐步转化为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体的“学生顺应导向(responslveness to students)”(Coaldrake,Peter,2002)。伯顿·克拉克(Clark Burton)指出,大众化教育,甚至是普及化教育的实现不仅意味学生规模的增长,还意味着更多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出现(Burtonclark,1995)。

与此相同,马丁·特罗(Trow Martin)在讨论大众化高等教育成熟化所包含的13项要素时指出,随着高等教育体系扩大和多样化的推进,高校升学者群体将在出身阶层、性别、年龄层、兴趣、职业发展取向等方面呈现显著的多元化趋势。该趋势和高校教师队伍多样化趋势相互结合,在高校自律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推动了高等院校在课程、教授方法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革(Trow Martin,2003)。例如,随着高等教育就学机会从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大多数社会群体的权利,在特定的地区或社会阶层中,高校升学成为人们理所当然的选择,甚至在某种外部压力或约束之下,做出被动升学选择的非自愿性升学者(involuntar attendance)的比例开始明显增加。这种变化趋势意味着,传统高等教育必须放弃或调整以往的所谓高校升学者均持有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的基本前提假设(Trow Martin,1972)。学生群体多样化趋势所带来的个人利益追求、价值体系以及需求多元化不仅给大学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多元化趋势也可能导致对抗性或不和谐力量,由此增加高等院校在日常教学组织中的管理成本。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充分了解各类学生群体的特征,特别是在扩招之后出现的新学生群体的思考和行为取向,在保持高等院校的传统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之上,提供适应多元化需求的大学教育服务。

在欧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学生群体特征的研究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积累。根据研究焦点及其背后研究意图的不同,现有研究可划分为如下两大类别。

首先是对高校学生中处于边缘地位“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的研究。作为分析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重要线索,对于来自低收入、低阶层家庭学生、女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在社会、经济或学业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群体的研究成为衡量高等教育机会普及程度的考察视角。

其次是对拥有不同升学需求、期待、高等教育认知、学业成就的学生群体的研究。作为考察高等教育成效,寻求改善高等教育契机的重要切入点,这类研究是在高校教学从“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模式转化背景之下出现了蓬勃发展(OECD,2002)。针对后一类研究发现,詹姆士·理查德(Richard James)指出了研究不同类型学生期望、偏好、需求与高等教育机构发展定位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概括了高校学生群体变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六大现实挑战:

(1)顺应学生的多样性和新的需求期望;

(2)了解高校学生的新参与模式,向在职学生提供方便;

(3)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顺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业能力;(www.xing528.com)

(4)设计适应大规模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5)教学空间和信息沟通技术的更新;

(6)控制影响课程实施成效的多重力量(Richard James,2002;2007).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增,上述两类学生群体特征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更多研究主要聚焦于前者的弱势群体学生,而对于后者的新学生群体的关注则较为薄弱,并且这方面研究大多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在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从“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转型、强调高等教育的社会问责机制方面,我国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差距。

即便如此,通过现有的少数先行研究,仍然可以透视近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趋势。第一,在部分地方院校中,学习兴趣淡漠现象较为普遍(北京大学课题组,2006;2017)。针对地方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低下的现象,付选刚指出,学生升学考分较低,无法依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院校和专业;部分学生在填写志愿时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大多屈从于家长或老师的建议;过度追求时尚热门专业,入学后发现自己能力或兴趣与专业之间的偏离等是导致该现象形成的根源所在(付选刚,2017)。第二,学生的学业基础下降。高校教师调查表明,约45%的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持不满意态度,并有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业基础的薄弱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进度(北京大学课题组,2017)。第三,学生的学习参与出现下降的趋势。部分研究利用学生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业参与不足,并推测这可能与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加,学习素质下降,学习成就感不足,甚至就业竞争激化有着密切关联(张丽君,高和平,2016)。第四,“报答父母”“找好工作”“追求事业成功”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研究揭示,虽然“报答父母”“找好工作”“追求事业成功”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学习动力,但其中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出现明显分化和差异的倾向,“没有目标,得过且过”者居多,与他们渴望通过学习获取成功理想形成矛盾(廖传景,2015)。

综上所述,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近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增,我国高校升学者群体已出现了多元化和异质化的趋势。与传统的高校学生不同,新学生群体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参与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