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研究分析结果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研究分析结果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该分析框架,成功的大学教育影响力可以理解为,高度匹配型学生以及进入其教育射程的学生的比例较高。研究数据来自2007年实施的《北京市高校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调查》。需要强调的是,考虑到本研究考察对象只限于本专科教育,因此分析中并未将研究生样本纳入考察范围,有效样本数为13551人。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研究分析结果

在探讨大学教育力这一概念时,金子元久指出,所谓大学教育力可以理解为大学教育给予学生的影响作用。然而与中等教育不同,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在于,学生必须在升学时做出一定的选择。而且,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学生必须是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成人。因此,从这个意义而言,大学教育的影响力是在高等院校的教育理论和学生的发展理论两者互相碰撞之处发挥作用的(金子元久,2017),依据大学教育射程和学生的自我社会认知的确立性两个维度,对高校学生进行分类的结果。在这里,大学教育的射程意味着,大学具体将何种类型学生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其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发展形成影响作用和实际成效。而学生的自我、社会认知指的是,学生依据自己的成长经历所形成的自我探索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对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预估。学生的自我、社会认知直接影响到其在大学接受教育时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高校学生划分为高度匹配型、独立型、被动顺应型和排斥型四大类型。分类模式概括性地勾画了高校学生多元化和异质化的趋势。依据该分析框架,成功的大学教育影响力可以理解为,高度匹配型学生以及进入其教育射程的学生的比例较高。而为了实现大学教育力的提升,高等院校一方面需要努力扩充其教育的影响力,将游离于大学教育射程之外的学生类型纳入其覆盖范畴,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对类似高度匹配型等已进入教育射程内的学生的影响力。在日本东京大学经营政策研究中心主持的全国高校学生调查(简称为CRUMP调查)发现,高校中各学生类型的分布比例分别为,高度匹配型41%,独立型18%,被动顺应型13%,排斥型13%(林未央,2018)。

本章将参照上述学生分类模型,尝试从实证的视角分析扩招后我国高校学生的多元化趋势,考察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及其在各类不同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分布趋势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具体研究课题如下:

——学生群体的多元化趋势;

——各类学生群体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学习参与、学习成果)特征;(www.xing528.com)

——不同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生群体分布特征;

——高校教育质量对学生类型的影响。

研究数据来自2007年实施的《北京市高校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调查》。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6591份,其中专科生占17.2%本科生占71.1%,硕士生占10.9%,博士生占0.7%;性别比例男性为46.7%,女性为53.3%;院校分布结构为“985”院校13.1%,“211”院校42.8%,一般本科25.7%,高职高专18.4%。需要强调的是,考虑到本研究考察对象只限于本专科教育,因此分析中并未将研究生样本纳入考察范围,有效样本数为13551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