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研究:研究分析框架及数据说明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研究:研究分析框架及数据说明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数据来源为2010年首都高校本专科生调查。样本的性别分布为男性45%,女性55%。调查主要针对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为此年级分布为一年级6%、二年级61%、三年级32%、四年级1%。调查数据中获得各种不同类型资助的学生比例为43%。考虑到勤工助学作为非经济性资助的特殊性,本研究中并未将此纳入考察范围。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研究:研究分析框架及数据说明

为了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探讨学生资助体系的实施成效,本研究将结合上述相关理论和既有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院校影响力相关理论,从机会均等和学生发展两个不同的切入点,考察随着近年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实施运作成效。本研究尝试回答的问题包括:第一,既有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是否提升了高等教育的可负担性,促进教育公平?第二,资助体系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不同类型学生资助模式在学生学业成就提升方面分别发挥怎样的影响作用,其影响路径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

本章结合汀托的学生整合分析理论、比恩的学生资助双重效应理论以及圣约翰的学业持续与财务关联性分析模型,研究将学生资助机制分解为资助的获取、资助的实际补助经费额度两个维度。研究假设:学生资助在直接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提升的同时,分别通过支付能力和行为认知两个不同的间接路径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路径1为资助作为一种财政干预手段,通过对学生就读成本支付难度的调节,间接地影响学业成就;路径2为学生资助通过学业参与、专业兴趣、院校归属感等学生行为认知层面,间接影响其学业成就。此外,本研究假设不同资助模式在影响作用以及影响路径中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章数据来源为2010年首都高校本专科生调查。调查实施时间为2010年4月,共回收有效样本36014人。其中样本的院校类型分布为“985”院校16%,“211”院校26%,一般(公办)本科院校31%、民办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15%、高职院校11%。样本的性别分布为男性45%,女性55%。调查主要针对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为此年级分布为一年级6%、二年级61%、三年级32%、四年级1%。调查数据中获得各种不同类型资助的学生比例为43%。(www.xing528.com)

变量的选取和定义方面,针对我国形成的以“奖、助、贷、勤、补、减”等多种资助项目构成的混合型学生经济援助体系,本研究根据资助的选拔标准(能力导向或需求导向)和资助经费的偿还必要性两个维度,将不同类型的多元化资助模式划分为滞后支付型贫困资助(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赠予型贫困资助(包括各类助学金、学费减免、困难补助)、赠予型奖励资助(包括各类奖学金)三大类别。考虑到勤工助学作为非经济性资助的特殊性,本研究中并未将此纳入考察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