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成果: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

研究成果: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其背后的结构性特征展开分析。研究结果也显示,在学期间获得职业相关资格的“职业资格需求”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内驱机制中不可忽视的动力。本章将学生在大学期间遭遇的校园适应性障碍,区分为学业障碍、经济障碍、社会交际障碍和自我规划障碍。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的校园适应性障碍主要凸显在经济障碍和自我规划障碍两大方面。

研究成果: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驱力。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另一方面学习动机也反映了学生对于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和自我目标设定。针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其背后的结构性特征展开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成功提取了三个公因子,因子载荷是随机变量与公因子的相关系数。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9.85%,26.19%,13.75%,三个公因子对于原有变量的总方差具有79.79%的解释能力。

公因子1反映的是“交到好朋友、建立有意义的人脉关系”“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了解”“增进为人处事的能力”“明确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增强社会了解和适应能力”,在这里我们把该因子命名为“社会适应需求”。公因子2反映“深化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扩大知识视野”两个原始变量的能力最强,将之称为“知识学习需求”。公因子3则主要反映“通过职业资格公务员考试”。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中“知识学习需求”并未成为学生学习的首要驱动力,取而代之的是希望在学期间增加个人社会资本积累,明确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社会适应需求”。研究结果也显示,在学期间获得职业相关资格的“职业资格需求”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内驱机制中不可忽视的动力。

留意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的高校学习动机,可以发现这类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在社会适应需求方面,相比于城市第二代大学生(-0.021)的负向需求以及农村第二代大学生(0.004)和城市第一代大学生(0.003)的该取向(因子得分均值)接近零,即该趋势较不明显的特征,农村第一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社会适应需求(0.036)。该取向分值远高于其他三类学生群体。其二,在知识学习方面,农村第一代大学生(0.033)也同样表现出最为积极的教育需求和目标性。与此相比,虽然城市第二代大学生的学习知识需求也为正值,而城市第一代大学(-0.032)和农村第二代大学生(-0.008)则在该维度呈现出负向需求。其三,在职业资格需求方面,农村第二代大学生(0.060)和城市第一代大学生(0.053)表现出极其显著的需求,农村第一代大学生(-0.001)的该取向接近零,与对职业资格需求呈负向排斥特征的城市第二代大学(-0.049)相对接近。

概括地说,综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现,城市第二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较为单一,知识学习需求是其学习的主要驱动力;农村第二代大学生和城市第一代大学生较为类似,其学习动机主要集中表现为对于职业资格获取的工具化需求。相比于前三者,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可谓目前高校中最具清晰而旺盛的学习动机的群体,特别是在社会适应和知识学习方面表现出积极的需求。(www.xing528.com)

对于多数青少年而言,进入高等院校意味着人生的重要转折。大学升学可视为对青少年成长极具积极意义的人生事件,然而与其他人生事件相同,这种转折又是多层面的。例如,在这个过程中,来自父母和教师的监督和保护减少了,日常生活模式出现转变,学生个体需要独立应对来自新环境的学术、社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挑战。为此,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面临着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Tao,Dong,Pratt,Hunsberger,2000)。本章将学生在大学期间遭遇的校园适应性障碍,区分为学业障碍、经济障碍、社会交际障碍和自我规划障碍。

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的校园适应性障碍主要凸显在经济障碍和自我规划障碍两大方面。换言之,家庭经济状况导致的就学成本支付压力,以及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方向的茫然,成为制约农村第一代大学生适应高等教育的主要障碍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