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高校学生校园社会性参与研究结果

中国高校学生校园社会性参与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者也利用学生调查数据,从实证层面印证了学生的相关课外活动参与频次,即校园社会性参与程度对其学业成就和自我发展的自我评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的高校学生第二课堂参与研究并未对来自农村的第一代大学生给予充分的关注。然而,部分农村大学生的高校适应问题的研究,对于思考这类学生在校园社会性参与中的特征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高校学生校园社会性参与研究结果

在我国,课外活动是指学校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广义而言,课外活动指的是课程教学之外的,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教研活动以及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在狭义上,它指的是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课外活动既是课堂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成为高等院校整个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崔向军,王强庆,2007;令狐文生,等,2016)。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高校课外活动所承担的功能包括:(1)统一组织成员活动,扩大院校声誉和提升学生形象方面的功能;(2)激发学生积极性,影响学生价值观的激励功能;(3)打破年级和专业界限,促进不同类型学生互动,具有影响学生个性品格的约束功能;(4)由于不同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指导参与,课外活动具有课程凝聚功能;(5)由于院校学生管理组织和党团组织在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中的指导,课外活动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叶政,2005;中共天津师范大学委员会,2015)。

研究者也利用学生调查数据,从实证层面印证了学生的相关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讲座)参与频次,即校园社会性参与程度对其学业成就和自我发展的自我评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朱红,2010;鲍威,2016)。孙泊睿、丁小浩的研究则在印证了课外活动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认知能力发展、事务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当代社会意识发展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指出课外活动的影响效应存在适度空间,学生必须在适度空间内参与课外活动,才能有效促进其发展(孙油睿,丁小浩,2016)。魏培徵等人的研究则利用北京大学的调查数据发现,本科生参与第二课堂程度越高,承担角色从参与者、服务者到组织者的跨度越大,其创新素质的数值就会越高(魏培徵,等,2011)。(www.xing528.com)

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的高校学生第二课堂参与研究并未对来自农村的第一代大学生给予充分的关注。然而,部分农村大学生的高校适应问题的研究,对于思考这类学生在校园社会性参与中的特征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刘慧臣(2011)指出,由于农村文化、经济和教育条件的制约,农村大学生在院校适应方面呈现出主要特点包括,一是面临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突;二是出现自我认同不良和角色失调,在学业、生活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程度不一的障碍。2004年,《海峡都市报》与博智市场研究公司对860名农村大学生新生实施心理卫生评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2%农村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28%存在过度敏感问题,4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郑宝锦,马桂兰,20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