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韬略:多尔衮掌握实际权力的机智谋略

清代韬略:多尔衮掌握实际权力的机智谋略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睿亲王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当初被封为贝勒时,他因在十贝勒中年龄序列第九,故相沿称其为“九王”。多尔衮也不想做皇帝了吗?然而,我们切不可以为多尔衮此举乃“大公无私”之行为,其中蕴含的个人“算盘”亦可谓精矣。首先,多尔衮的方案将自己的主要对手豪格彻底推至最高决策层之外。其后清廷的政权运作,充分证明了多尔衮此举的机智和富有谋略。这样,多尔衮掌握了实际权

清代韬略:多尔衮掌握实际权力的机智谋略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夜,皇太极“暴逝”于盛京清宁宫。

由于满族此时尚无固定的预立储君制度,围绕着“继统”问题,皇太极的兄弟子孙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明争暗斗。

当时,争夺皇位的主要人物有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两人各有追随者,在继统问题上分成了两大阵营。

史称肃亲王豪格“容貌不凡,颇有弓马之才”“英毅多智略”,加上他为皇太极的长子,具有比其他宗室诸王更为优越的政治身份。

所以,当皇太极死后,属于皇帝自领的正黄、镶黄两旗的八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便集聚豪格家中,谋划立豪格为君。豪格派遣心腹何洛会、杨善等人到郑亲王济尔哈朗处游说,并说:“两黄旗大臣已决定立肃亲王为帝,这事儿得有你的支持。”从当时的情况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基本上是支持豪格的。

睿亲王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当初被封为贝勒时,他因在十贝勒中年龄序列第九,故相沿称其为“九王”。

在以两黄旗大臣为主的一部分人拥立豪格的同时,多尔衮受到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皆为多尔衮同母兄弟)两白旗大臣以及礼亲王代善的部分子孙如硕托、阿达礼等人的拥护,与两黄旗形成对立的两大势力。

文献中记载,多铎、阿济格等跪请多尔衮即帝位,并说:“你不敢即位,莫非是怕两黄旗大臣他们吗?其实,两黄旗大臣中不过少数人支持皇子即帝位,不少人还是支持你的。”

两大阵营剑拔弩张。在两白旗看来,如果立了两黄旗的代表肃亲王豪格,他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两黄旗大臣则借自己在京都的优势,派兵把守门径,大有动武之势。

但问题马上出现了转机。

崇德八年(1643)八月十四日,决定继统问题的诸王大会召开,礼亲王代善首先提议:先帝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当承大统。但豪格却当即表示:自己福小德薄,难以当此大任,并随即退出了会场。

这时,两黄旗下大臣、将领们都仗剑向前,表示他们受先帝衣食养育之恩,坚决维护先帝之利益,如果不立先帝的儿子继承大统,则宁死不从。

礼亲王代善是当时资历最深的亲王,但面对如此局面却也无可奈何,只好说:“我身为先帝之兄长,人已老了,有些事情无从预知,无法参与这种复杂的讨论。”说罢即起身离去。英亲王阿济格也随之离去,而多铎却默不作声。

尽管当时没有人提出拥立多尔衮的建议,但也许由于多尔衮即位的呼声太高,两黄旗大臣、将领们的矛头显然是针对多尔衮的。

也就在这关键时刻,多尔衮说话了,他说:“两黄旗大臣们说得很对,不过,豪格既然辞让而去,不想继统,那么,就立先帝的幼子福临即位。但他年龄太小,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八固山军兵,分别担任左右辅政。到新皇帝成年之后,当即归政。”

多尔衮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打破了僵局,解决了问题,清代历史由此得以顺利过渡到顺治朝。

那么,肃亲王豪格为什么在关键时刻退缩不前?多尔衮也不想做皇帝了吗?他为何推出福临做皇帝?多尔衮又何以能够取得多数人的支持?

明清之际的满族统治集团中,多尔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顺治皇帝福临曾这样说过:“凡各处征伐,皆叔父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时人也大多认为在清朝创业过程中,虽然诸王都有功勋,但睿亲王多尔衮功劳是最大的。(www.xing528.com)

这样一些评价,并非过誉之词,多尔衮的战功的确显赫。

皇太极时代,多尔衮率部征服蒙古林丹汗,攻克朝鲜江华岛。

崇德二年(1637)八月,他出任奉命大将军,率清军左翼兵马征略明地,先略明地至山西边界,再东趋临清,渡过运河,攻破济南,又略天津迁安等地,大小数十战,无不克捷,先后克城四十余座,掠俘人口二十五万有余。以致明军遇多尔衮而溃不成军,望风而逃。

不过,多尔衮也并非是一个只会动武的将领,他在处理军政大事时,表现出的远谋深算为他人所不及。

崇德元年(1636),他攻破朝鲜江华岛时,对于岛上所藏的朝鲜宗室、嫔妃不但不加伤害,还派兵护送给朝鲜国王李倧,李倧感此厚恩,立刻率群臣投降了清朝,为清朝解除了一个重大的后顾之忧。而就在当年,皇太极是在久攻汉城不下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先行回国的。起码在这件事上,多尔衮的谋略胜出其兄皇太极。

多尔衮以其智谋、英勇屡建大功,受到皇太极的器重。皇太极曾对多尔衮说:我爱护你胜过其他子弟们,你的待遇最为优厚,因为你最勤劳,也最听话。又有传说,努尔哈赤死之前,曾有传位给多尔衮之意,只因其年龄太小,母亲又被逼死,没有人支持。这至少说明多尔衮的智勇也深得努尔哈赤的赞赏。

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兄弟,都是努尔哈赤信任的儿子,每个人都掌有一个旗,而三人又是同父同母兄弟。所以在力量对比上,多尔衮有三个旗,豪格有两个旗,多尔衮的实力并不比豪格弱。

豪格之所以在关键时刻退缩,并非不愿意当皇帝,主要原因应该是他自知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如不知难而退,势必造成双方火拼。豪格的退出,表现出了他的顾全大局,在策略上也阻断了多尔衮的继位之路。

面对这种情况的变化,多尔衮不得不考虑一个折中方案。而他的提议之所以得到多数人的同意,除了其提议有折中性质,照顾到双方利益之外,与他的实力、威望也是分不开的。

从多尔衮前后的言行中可以看到,他也不是不想当皇帝,他之所以没有依恃自己的实力硬拼夺取帝位,而提出由福临即位,由自己辅政,也正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与顾全大局。

对满族统治集团的大局而言,当时正处于实现其进取中原大计的关键时刻,如果因继统问题而发生内部动乱——当时并非没有这种可能,势必对全局大计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成败攸关,多尔衮舍自己与豪格这对立的两极而不取,推出相对超脱于对立两集团之外,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两集团要求的福临,不仅表现出他的机智,更重要的是灵活且顺利地解决了“继统”问题,平息了一场濒临内乱边缘的危机。

然而,我们切不可以为多尔衮此举乃“大公无私”之行为,其中蕴含的个人“算盘”亦可谓精矣。首先,多尔衮的方案将自己的主要对手豪格彻底推至最高决策层之外。其次,立六岁的福临而由自己辅政,为控制军政大权创造了绝好的条件。其后清廷的政权运作,充分证明了多尔衮此举的机智和富有谋略。

继统危机刚过,豪格就因议论朝政、攻击多尔衮而被废为庶人,其亲信议政大臣杨善、俄莫克图、伊成格等人被杀。这样,多尔衮掌握了实际权力,入关以后,多尔衮即被尊称为皇叔父摄政王,大小事务都由九王多尔衮处理,朝中出现了诸王、贝勒、大臣但知谄媚于多尔衮,而不知有皇上的局面。这是顺治二年的事情。

到顺治四年(1647),多尔衮罢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进封自己的亲弟弟豫郡王多铎为辅政叔王。

次年三月,又借口豪格有隐蔽部将冒功的行为,屡经戒饬仍不引咎,削夺了他的权力和属员,将其关押起来。不久,这位曾有希望当皇帝的肃亲王就死于狱中。同时,又以当年曾同意两黄旗大臣谋立豪格为君的计划为罪名,将济尔哈朗革去亲王爵,降为多罗郡王,罚银五千两。参与拥立豪格计划的鳌拜、索尼等骨干也被罢黜为民,免死,赎身。

至此,当年多尔衮的主要对手,已被他屏退尽净,清王朝军政大权被多尔衮一人控制。

顺治五年(1648)十月,礼亲王代善去世。多尔衮于十一月自称“皇父摄政王”,当起小皇帝的爹来,所有批票本章,都要“皇父摄政王行之”。他还尊自己的生母为皇后并拊享太庙,自称皇父,着皇帝服装,以自己的名义发诏谕。传说中甚至说他想对福临不利,小皇帝已开始为自己的生命忧惧担心。很显然,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之前,他的地位、权力已使他成为“事实上的皇帝”,甚至在他死后福临仍称他为“皇父摄政王”,并被迫封其为“诚敬义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