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当时的知县是谁,这位县太爷能体察到百姓“终岁勤勤牧养牛羊”的辛苦,能做出“革弊除奸”“不累里民”“不累屠户”的承诺,其作为无疑是得民心顺民意的。立碑,可算立心。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澄江府接到朝廷物资调剂任务,每年春秋两季在本地收购定额牛、羊、猪、鸡、鸭等鲜活牲畜和家禽,价格随行就市。当年试点收购顺便普查了一下,发现澄江辖区内河阳县(现澄江市)家畜家禽饲养业较为发达,尤其是九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殖畜禽的习惯。“探报”中有一条比较重要的信息是,官方的畜禽收购季节与当地的民族祭祀大典可能有些冲突。
民间祭祀活动在秋季,知府召见知县商量一二,问了下祭祀活动的畜禽需求量,一看还不算多,还是把一部分收购任务交给了河阳。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河阳县畜禽购销两旺,如期完成收购任务,知府给予表彰。
没有不透风的墙。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月,河阳县各村陆续出现来自玉溪、昆明、宜良等地的私牙,他们赶到了澄江、赶到了九村镇。私牙并不公开自己的私牙身份,他们打着官牙的旗号提前收购畜禽,用“祭祀大典需储备大量畜禽供品”为由哄骗村民,并压低了收购价。四月,官方收购伊始,村民已几无畜禽,私牙便将储存的畜禽加价卖给官方。九月,私牙故伎重演,此时已有村民发现端倪拒绝私牙收购,但九村域内村寨分散,信息传递较慢,不多时,因交易价格不一引起的是非接二连三,诉讼频频。私牙把整个河阳县的畜禽收购工作搅得鸡犬不宁,九村成了“重灾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河阳知县接到无数举报,派衙役明察暗访,得知私牙作怪,大为光火。但小打小闹的私牙在民间生存已久,无有法令难以禁绝。县太爷茶不思饭不想斟酌再三,便召集有关部门及民间代表开会商议。大会一致认为:县衙审时度势自定法令势在必行。知县便依群众意见,指派有关部门写了一份告示,几删几改后亲批定稿,请工匠刻在石碑上,立在了老营盘山下。知县大人要以“勒石永禁以垂不朽”的方式出台全县整治牙行法规,力推公平公正的行商之风。
“牙行”是宋朝的词,延续到了明清。现代称之为“中间商”“二道贩子”“经纪人”。最初的牙行有“评物价”“通商贾”的作用。宋代以后有官牙、私牙之分,官牙代政府统制市场、管理商业,完全是行使特权,私牙属于当时的民办企业,须有一定数量的资产,须官府批准并发给执业凭证和账簿,私牙多半挂靠官牙,势力远不及官牙。
明初,朱元璋曾想过废除牙人这一行当。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拿出方案,“令天下府州县各镇市不许有官牙、私牙,一切客商货物投税之后,听从发卖”(《明会要·食货五》)。后又改了主意,想以邸、店、牙合而为一的官店来取代牙人:“商人货物至者……驵侩之徒,从而持其价,高低悉听断于彼,商人病之。上知其然,遂令工部,……为屋数十楹,名曰塌坊,商人至者,俾悉贮货其中,既纳税,从其自相贸易,驵侩无所与。”(《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四年八月辛巳条)再后来朱元璋又做了些调研,发现官店并不能取代牙人,牙人会仿照官店形式,依样办理牙行。最后朱元璋妥协了,要求牙行必须有一定规模的铺面、堆栈乃至客房,并雇佣看货、帮手、账房、庄客,需有“注册资金”。“凡城市乡村诸色牙行及船埠头,并选有抵业人户充应。”(《明律集解附例》卷十)
其实,国人的市场经济意识一直是跟着感觉走。牙行难禁,朱元璋妥协,也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力量深入人心,难以“铲除痼疾”。管当然要比禁更好些,但管不好也很麻烦。朝廷政策一放松,无证经营的牙行便顺势而生,变本加厉。非法私牙牵扯的交易相当于黑市交易,任何时期的经济社会都在极力避开这个“黑”行当。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因牙行太多,影响商品流通,朝廷只好搞了“额定牙帖制度”,全国牙帖(许可证)总数限定十八万张,但仍未能杜绝州、县滥发牙贴现象,而此间牙行的功能又升级了,从介绍交易、提供仓储、食宿发展到自营买卖,代客垫款、收账,代办运输、起卸、报关、贷款。
河阳知县的告示碑为什么会立在老营盘山下,我并没找到相关信息。细查碑上能识别的村名,能琢磨出一些可能的史实。被点名的有磨石村、武家庄、白家村、黄家庄、大平地、风口哨、土老冲、左必母、新村、者底哨、白桂庄、三家村、温水河、七江村、小庄、三岔凹、阿夜村等二十多个村,说明这些村寨的乡民及外来牙行人等都会出现在立碑的地方。那么,乾隆年间的九村老营盘山很可能是周边各村的必经之地,或许曾经全县规模最大的农畜产品交易场所就在其周边。
▲云海
沧海桑田,磨石村如今已整体搬迁。“永远革弊碑”被搬到了县文物管理所。
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山上经受二百五十多年风霜雨雪,“永远革弊碑”碑文绝大部分保存完好,确是万幸。碑文消磨掉十七字,我和许多人一样试着“填空”,却终不成功。不过碑文的整体意思是能读得出来的。作文者功底不错,写得有血有肉,尤其是能在官文中体现实实在在的民生民情,难能可贵。
碑文如下(按碑文行列布局,原文竖列):
《永远革弊碑》
署澄江府河阳县正堂加三级
录五□许为勒石永禁
丁祭沠买特牺以靖地方建照得春秋
二季乃系
大典应需太牢猪羊各项向系发价牙
行于各村寨备买供用相延□□
本署县□念切深虑行人等藉端
兹扰柳知各村寨居民终岁勤勤
牧养牛羊原藉滋生之繁以为家(www.xing528.com)
口之计乃有不法牙行每逢祭典或指一派十或低昂价值扰累刻
剥殊堪痛恨今
本署县力为革弊除奸自本年春季
为始照市平买丝豪不藉手牙行
胥役不累里民亦有不累屠户如
公项倘有未敷自行捐捧办理至
河邑绅衿最多既已刀除积弊将
来胙肉□司事者得以分给馀则
未能波及兹届丁祭伊通洽□
出□遍行晓谕为此示仰合邑衿
士民□及牙行屠户人等知悉示
后一体遵照除出示晓谕□合即
勒石永禁以垂不朽云
计开者(横刻)干磨石武家庄白家村土文黄家庄
□村大平地刻□村□水风口哨
□架村土老冲左必母新村者底哨
□厂白桂庄上科三家村温水河
▲永远革弊碑
七江村小庄三岔凹阿夜村
□□□莫池旧路鲁干大西冲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望九日勒石记
河阳县在“永远革弊碑”立起之后的情形到底怎样,暂找不到史料。当年的河阳知县到底是谁,也查不到具体史料。我推算或许是李日曦。据《明清时期举人名录》记载,此人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科举人,云南河阳县知县,镇南州知州。
无论当时的知县是谁,这位县太爷能体察到百姓“终岁勤勤牧养牛羊”的辛苦,能做出“革弊除奸”“不累里民”“不累屠户”的承诺,其作为无疑是得民心顺民意的。立碑,可算立心。
立碑革弊举措有可能重塑了河阳县的经商风气,但可以肯定的是,“牙行”并没因为县太爷的一篇檄文而遁形。一个生于大宋、长在明清、屡遭剿杀却以各种“形状”生存的行当,自有它的生存之道。官牙、私牙把持地方市场的现象千百年来一直在挑战官、商、民之间的和谐,虽然它的势力不断被新的经济社会消减,但它却是一直变化着。变异着的,它会以各种形态缠绕在社会体系中。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词中就有一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种“强调”,针对的仍是变化多端的“牙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