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眼能看到多近的两颗星:星大如桃的目视尺度

人眼能看到多近的两颗星:星大如桃的目视尺度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先来看人眼的第一种能力——分辨能力。人眼的分辨率也是随环境而改变的。其中与天象观测关系最密切的是对象物亮度对人眼分辨率的影响。据实测,在无月的夜晚观察较亮的恒星时,人眼的视力也能达到1.0;当然若是观察极为暗淡的、肉眼勉强看得见的天体,人眼的分辨率就要大打折扣了。图5.1.1人眼视力-亮度曲线

人眼能看到多近的两颗星:星大如桃的目视尺度

人在目视观测天象时,除了扁平天穹的视错觉外,还有许多其它视觉特性也会在其中起作用,比如人眼的分辨率、察觉能力、视觉的光渗作用、暗适应、跟踪能力等,所以在分析量化古代目视天象记录时也必须兼顾这些视觉特性。我们先来看人眼的第一种能力——分辨能力。

人眼分辨能力称“分辨率”,也就是平时说的“视力”,它指的是裸眼能分辨出两个相离物体(比如点、平行线等)的最小视角。人眼的分辨率最早是通过天文观测得出的,1674年英国天文学家通过观察肉眼可见的、相离最近的双星,再用望远镜精测,得出人眼的最小分辨角为1′。

按视觉生理学原理,人的视觉中,视网膜分辨图像的“像素”是由颗粒状结构的视网膜细胞决定的。人眼若要分辨出两个微小的物体,这两个物体落在视网膜上的像的距离必须大于一个视细胞的直径。也就是说,这两个物体的像必须使隔开的两个视细胞受到刺激,两个视细胞之间有一个没感光的静止视细胞:囗▉囗(白色块代表正在感受物像的视细胞,黑色块为静止视细胞,如果没有这个静止视细胞,两个物象就连成一片,分辨不出了)。1852年生理学家科勒通过解剖,测得眼底视网膜黄斑中心凹部位的锥体细胞直径为4.5微米,同时还测出正常人眼水晶体的后焦距为22~23毫米。若人眼水晶体的后焦距按22.8毫米计算,则锥体细胞直径所夹之角恰好为1′,可见用天文观测法所定的人眼最小分辨角是非常准确的,从此人眼的最小分辨角为1′成为定论,沿用至今。

现在的眼科屈光学规定:一只健康的人眼,其分辨率为1′时,就称其视力为1.0,这是正常视力的下限,可以作为制定视力表的标准(视力值就是以分为单位的分辨角的倒数)。后来据波里阿克测定,个别人的眼底黄斑中心凹锥体细胞直径会小到1.0~1.5微米,那么其对应的分辨角只有12″,竟达到普通人正常值的1/5,对应的视力是5.0,这是罕见的好视力。据有关调查,很多中学生(达24%)的视力达到2.0(即分辨角为30″),国外甚至有视力6.0(分辨角为9.45″)的报道,当然这只是极端特殊情形。(www.xing528.com)

人眼的分辨率也是随环境而改变的。对象物亮度的降低、对象物运动以及呈现时间的缩短都会使人眼的分辨率变差。其中与天象观测关系最密切的是对象物亮度对人眼分辨率的影响。经测定,人眼视力-亮度关系如图5.1.1所示。

白昼天空的亮度约为103坎德拉/米2,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时正常人眼的视力为1.0~1.5。在无月的夜晚,由于亮度极低,人眼的分辨率大大下降,但这只是指在黑暗环境中分辨黑暗物体的能力,而恒星属于黑暗背景中高亮突出的点光源,此图并不适用。据实测,在无月的夜晚观察较亮的恒星时,人眼的视力也能达到1.0;当然若是观察极为暗淡的、肉眼勉强看得见的天体,人眼的分辨率就要大打折扣了。

图5.1.1 人眼视力-亮度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