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火流星的生动记录-星大如桃

火流星的生动记录-星大如桃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有很多流星特别是火流星的记录,生动、形象、完整,读了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一次特大火流星的记录。如此亮的火流星是很罕见的突发事件,转瞬即逝,记录者竟能如此精细地描述出亮度的变化过程,可见这位民间目击者极为有心,也很有以“大如”法进行观测记录的经验。这是一场白昼见到的大火流星碎裂的现象,很可能造成了陨石雨。有些火流星的记录比较全面,几乎可以依据这些记录复原火流星出现的全过程。

火流星的生动记录-星大如桃

古代有很多流星特别是火流星的记录,生动、形象、完整,读了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火流星记录涉及到它的亮度、尾迹、余迹、高度、白天亮度的校正等问题,经常需要综合分析,这里我们选择几例探讨如下。

先看单纯亮度的记录。

(1)湖北《崇阳县志》载:明世宗嘉靖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公元1539年8月27日)“流星如瓮,白色,少顷,大如屋。”

这是一次特大火流星的记录。记录中有亮度变化的过程,开始“如瓮”,说明其亮度为-10~-12等,最亮时“大如屋”,可能达到-18等。

(2)《旧唐书·天文下》:代宗大历二年九月乙丑(公元767年10月15日)“昼,有流星大如一升器,其色黄明,尾迹长六七十尺,出于午,流于丑。”

按6.3节表6.3.1,大如“一升器”的流星,亮度当在-5~-7等之间,但此项记录是白天所见,一般来说,亮度在-4等的星体白天就很难看见了,而此流星在白天明亮的天空背景上看上去仍大如一升器——3.7寸(以唐升为标准),比月亮小不了多少。考虑到流星是个炽热发光的火团,这时其亮度很可能等于或接近满月的亮度,在-10~-12等左右。在标准高度,其尾迹长60°~70°,并有出现和消失的方位:(以南点为起点)出现于地平经度0°,消失于-150°。

由此例可见,比较白天和夜间出现的大火流星,如果它们给人“大如”的感觉一样,其亮度差别一定很大,白昼的火流星要亮得多,本书将其定为亮100 倍左右,即亮度提高5 个星等。

(3)河北《晋县志》载:“白昼流星乱坠,大如梢桶。”

这是出现在1867年8月14日白天的火流星,在河北《灵寿县志》《唐山县志》《井陉县志》《栾城县志》以及山西《平定州志》中都有记载,时间是上午11点前后。因目击者的位置不同,各地记载所记流星出现、消失的方位也不一样,但综合这些记录可知它“大而赤”“声如雷”“尾带白气尺余宽”,《晋县志》的“大如梢桶”更告诉了我们亮度:“梢桶”即“水桶”(本书作者的家乡河北承德一带就称“水桶”为“水梢”),据6.3节的表6.3.1,流星“大如梢桶”的亮度为-10~-12等,因是白天所见,可认为是-15~-17等,而且这可能还是火流星(或陨星)爆炸时碎片的亮度。

(4)安徽《贵池县志》记载了同治五年七月初八(1866年8月17日)的一次火流星:“夜,有星自西北坠东门,声如雷。初起光如索,忽如碗、如盆,将坠,大如车轮,绀碧兼赤紫色,光焰逼人。”

此次火流星,安徽四个县的县志都有记录,《黟县三志》描述为“映屋墙,四山尽红”,但最生动的还是上述《贵池县志》所记:开始时流星是个0等左右的小亮点(如索,即铁索的一个环),忽然大放光明,达到-7、-8等(如碗),又达到-10、-11等(如盆),随后继续变亮,在巨大的隆隆声中划过天空向东门方向坠落时,竟成为亮度超过月亮几十倍的大火球(“大如车轮”,-15等左右),青绿中带红紫色,非常炫目。如此亮的火流星是很罕见的突发事件,转瞬即逝,记录者竟能如此精细地描述出亮度的变化过程,可见这位民间目击者极为有心,也很有以“大如”法进行观测记录的经验。

(5)《汉书·天文志》载:“元延元年四月丁酉日餔时,天暒晏,殷殷如雷声,有流星头大如缶,长十余丈,皎然赤白色,从日下东南去。四面或大如盂,或如鸡子,耀耀如雨下,至昏止。郡国皆言星陨。”

这是一场白昼见到的大火流星碎裂的现象,很可能造成了陨石雨。元延元年四月丁酉是公元前12年5月24日,餔时当为晡时,即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3点到5点。这颗火流星的主体“大如缶”,亮度在-11~-12等之间,考虑到是白天所见,其亮度很可能达到-16~-17等,其红白耀眼的尾迹“长十余丈”,即达到100°以上,从下午的太阳位置下方延伸到东南方位,等于横跨了半个天空。其它的碎块有“大如盂”的,合-8~-9等,“如鸡子”的,合-3~-4等,但因是白天所见,应分别校正为-13~-14等和-8~-9等。白天星陨如雨,想必极为壮观。

有些火流星的记录比较全面,几乎可以依据这些记录复原火流星出现的全过程。当然,对其亮度、尾迹、余迹记录的量化,更要进行综合分析。试举几例来看:

(6)《汉书·天文志》:“汉成帝建始元年九月戊子,有流星出文昌,色白,光烛地,长可四丈,大一围,动摇如龙蛇形;有顷,长可四五丈,大四围所,诎折委曲,在斗西北子亥间,后诎如环,北方不合,留一刻所。”

这是公元前32年10月27日夜间在长安见到的大火流星。据天文软件回推,这夜文昌星(大熊座θ 附近的一组星)都在北天东侧,一夜间地平高度由15°升高到70°。(www.xing528.com)

“光烛地”,说明亮度-4等以上。

“长可四丈,大一围,动摇如龙蛇形”指火流星尾迹的视长度和宽度,相当于标准高度约40°长、0.25°宽(一围直径= 5.8 厘米=秦汉尺0.25尺≈0.25°)。“动摇如龙蛇形”可能是火流星余迹在高空风的作用下的结果,也可能是流星体由于表面熔损的速度不一,产生侧向力使其运行轨迹为波浪形所致。

“有顷,长可四五丈,大四围所,诎折委曲”,是指过了一会儿,火流星余迹逐渐扩散变粗变长,并在高空风的作用下弯曲起来,长40°~50°、宽1°左右(四围的圆周长为一围的四倍,直径亦为四倍即23.2厘米)。

“在斗西北子亥间,后诎如环,北方不合,留一刻所”说明余迹位置是在北斗七星的西北方向,方位角是150°~180°(以正南为0°),最后迂曲成环形,在正北方向没有合上,存留空中达15分钟之久。

(7)《南齐书·天文志》:南朝武帝永明九年五月戊申(公元491年6月9日)“流星如鹅卵,黄白色,尾长二丈,从箕星东一尺出,南行四丈没。”

箕星即人马座γ,δ,ε,η,查天文软件,该日南京(南齐首都建康)见到这个天象的时间,唯24时前后箕星上中天时才有可能。此时天空有满月,一颗黄白色、亮度为-4~-5等的流星,出现于箕宿一(人马座γ)东约1°的天空,向南(正下方)划去。箕宿一此时真高度为30°,目视高度约为40°,流星“南行四丈没”恰好向下划过箕宿一的整个高度角在地平线上消失,并一直拖着一条长14°(目视“二丈”在此高度的归算)左右的尾巴。

(8)《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十月庚辰(公元1307 年11 月13日)“夜一鼓,有星大如鸡子,起自天桴,东南行至垒壁阵,发光如杯大,青白色,有尾,至羽林军,爆散有声。后有三五小星随之,至土司空傍,复发光芒烛地,忽大如碗,青白色,曳赤尾至天仓没,须臾,东南有声。”

“夜一鼓”,可定为晚上20~21时(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二小时)。

按天文软件回推,此时天桴一(天鹰座66)在西天很低的位置,流星在此出现,“大如鸡子”,说明亮度为-3~-4等。

流星体向东南方向奔驰,行至垒壁阵(按流星划出的弧度应在垒壁阵一即摩羯座κ)附近,从火星旁边飞过,“发光如杯大”,即增亮为-5~-7等,发出青白色的光,有不立即消失的尾迹跟随,分明是一颗火流星。

图6.5.1 《明太祖实录》记载的洪武三年十月庚辰的大火流星轨迹图

火流星走到羽林军(宝瓶δ 天区)附近时,流星体发生了爆裂,发出轰响。但流星体并没有平均炸碎,而是仍有一块最大的主体沿原路径继续前进,三五个小流星体呈爆散状跟随之。

主流星体继续深入大气层,它行到土司空(鲸鱼β)旁时,光芒骤增,颜色青白,照地有影,“大如碗”,即亮度达-7~-9等,带着一条红色的尾迹,至天仓(鲸鱼τ 附近)区域迅速消失。过一会(一般为一到几分钟),东南方向传来火流星与空气作用产生的隆隆声响。

整个火流星轨迹示意见图6.5.1。可以看出,这颗大火流星视觉上是从下向上飞过的,古籍称“流星自下而升,名曰飞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