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BIM技术在IPD实施合同条件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IPD实施合同条件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IPD合同类型IPD项目中,项目团队应在项目早期尽快组建,项目团队一般包括两类成员:主要参与方与关键支持方。表2-4IPD要件和要求(续表)IPD合同特征第一,主要参与方共同签署一份多方协作的关系合同。IPD交付模式虽然要求各方都放弃对彼此的诉讼权,但是在协议中并不存在不起诉条款,主要参与方之间责任的豁免不包括由于欺诈、故意错失及重大错失等引起的事故责任。IPD纠纷解决的方式通常是根据协议条款进行调解,必要时也需要仲裁。

BIM技术在IPD实施合同条件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建设是以合同为基础的商品交换行为,合同是项目各参与方履行权利和义务的凭证。传统建设模式下的合同从本质上体现的是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立关系,这导致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而IPD模式下的合同条件,则是以委托代理理论与合作博弈理论为工具,对传统的合同模式进行重新设计,旨在使各方能在IPD模式特点和需求的合同框架下以项目利益为重,加强合作,共享利益和共担风险。

(1)IPD合同类型

IPD项目中,项目团队应在项目早期尽快组建,项目团队一般包括两类成员:主要参与方与关键支持方。在这样的团队组成模式下,IPD合同类型主要有四种:集成协议IFOA(Integrated Form of Agreement,精益工程交付综合协议)、Consensus DOCS300、AIAC195(Single-Purpose Entity,SPE)、AIAC191(Single Multi-Party Agreement,SMPA)。这四类合同针对IPD项目中的决策制定、目标成本、利润获得方式、变更管理以及风险分担等方面都有相关的合同条款,虽然不同的合同形式下这些条款存在不同,但是它们共同的目标和宗旨都在于加强团队协作、降低目标成本以及实现风险的分担和利益的共享。

IPD要件和要求见表2-4[13]

表2-4 IPD要件和要求

(续表)

(2)IPD合同特征

第一,主要参与方共同签署一份多方协作的关系合同。在所有的IPD项目案例中,主要参与方都签署了IPD多方(一般是由业主、设计方和施工方组成的三方)合同,这样的联合方式有利于各参与方以利益共同体的形式一起参与到项目中,同时也有利于各参与方提早介入项目。例如,Sutter Health Fairfield Medical Office Building项目被认为是美国最早的IPD项目,其采用的是由业主、设计方和施工方三方共同签署的IFOA协议(Integrated Form of Agreement,集成协议)。

第二,主要参与方之间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并遵从契约中关于成本和收益的分配方式和激励机制。在IPD模式下一般有以下几种激励方法:根据成员对项目创造的价值或节约的成本分发红利;设置激励池(或风险池),即从项目团队的费用中拨出一部分放入激励池(或风险池)中,池中的资金会根据团队成员提前商定的一些准则增加或减少,最后再将池中的剩余资金分给各团队成员,这种方法是在IPD项目中比较常见的激励方式;绩效红利的激励方式,即根据完工质量发放的红利。

第三,主要参与方之间放弃对彼此的诉讼权,解决纠纷的方式通常为调解和仲裁。IPD交付模式虽然要求各方都放弃对彼此的诉讼权,但是在协议中并不存在不起诉条款,主要参与方之间责任的豁免不包括由于欺诈、故意错失及重大错失等引起的事故责任。IPD纠纷解决的方式通常是根据协议条款进行调解,必要时也需要仲裁。而对于商业保险,有些项目选择集成式的项目保险,有些项目依然采用传统的保险方式。

第四,主要参与方彼此之间财务透明。所有的IPD项目都保持设计方和施工方的财务透明,要求“公开账本”(Open Book),以保证所有的工作成本都在人工和材料的预算之内。例如,某IPD项目中利润以项目的固定费用为基础,其中25%是来自风险池,这样的成本和收益结构使得各方之间必须透明,不存在隐藏的不确定内容和津贴,以保证各方工作成本都在预算的基础上进行。

【注释】
(www.xing528.com)

[1]张洋.基于BIM的工程项目集成化建设理论及关键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Building Smart(2012),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Initiative-Volume 1-Strategy,Building Smart Australasia,Sydney,June.

[3]李建成.BIM应用·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4]张洋.基于BIM的工程项目集成化建设理论及关键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GB/T 51212-2016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6]赵红红.信息化建筑设计:Autodesk revit[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谢尚贤.透过案例演练学习BIM(基础篇)[M],中国台湾:台大出版中心,2016.

[8]刘照球.建筑信息模型BIM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9]王广斌,张雷.综合BIM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10]张雷.基于BIM的建设项目协同管理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1]何清华,张静.建筑施工企业BIM应用障碍研究[J].施工技术,2012,41(377):80—83.

[12]王广斌,张雷.综合BIM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13]Nofera W,Korkmaz S,Miller V,et al.Innovative features of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shaping project team communication[C].The 2011 Engineering Project Organizations Conference.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