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子读书堂:民间故事揭示了一个成国皇帝的故事

天子读书堂:民间故事揭示了一个成国皇帝的故事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从那里走出来一个成国皇帝,所以当地人就叫那个洞为 “天子读书堂”。为了使李特专心读书练功,不挂念家中父母,老和尚还派人经常给他父母送柴送米。李特晚年,由于连年征战不利,心灰意冷,自己感到这辈子没了希望,就隐姓埋名,回到家乡,住在年轻时读过书的石岩洞里,诵经念佛,著书立传。众人往下一看,“天子读书堂”垮了大半。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去天子读书堂探险了。

天子读书堂:民间故事揭示了一个成国皇帝的故事

营山县太蓬山的东面有一个洞。据年纪大一点的人说,这个洞是太阳从早到晚都晒不到的绝壁地方,鸟兽都很少有,但每当吹风下雨的早晨、天刚黑或者月光明亮的晚上,山洞里总会传出阵阵读书的声音,像真人在里边读书一样,好多人都听到过。后来从那里走出来一个成国皇帝,所以当地人就叫那个洞为 “天子读书堂”。

一千多年前的西晋时代,太蓬山下有户姓李的人家。家中有个十多岁的男孩,名字叫李特,从小就聪明伶俐,力气也很大,每天上山砍柴,卖后买米买盐,侍候堂上父母。他一有空,就跑到山上庙子里头听老和尚讲经说法。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有一天,老和尚抽弟子背诵佛经,很多和尚都背不出来,李特在一旁一字不漏地背了一大篇。老和尚见了感到很惊奇,就把李特喊到一边,先问明了身世后,又叫他背诵其他篇章。结果,凡是老和尚讲过的,李特全都背得出来,而且还能讲出其中的道理。老和尚认为他聪明过人,记性也特别好,将来长大肯定有出息,就收他为徒,又专门给他找了个傍岩边的庙廊石窟,叫他在里面安静读书。老和尚除了每天教他念诵佛经外,还教他遍读了诸子百家的书以及 《孙子兵法》,传他了一些武艺。为了使李特专心读书练功,不挂念家中父母,老和尚还派人经常给他父母送柴送米。

李特昼夜苦读苦练,冬去春来,不觉又是几个年头。李特文章已写得不错,武艺也很高强了,本来想马上进京赴试,但不想父母相继病故,不久老和尚也圆寂,他没有盘缠,无法上路。加上当时,巴西宕渠一带,连年天干,庄稼没收成。为了生活,他便离乡到陕西汉中一带打零工。没有多久,汉中一带也遭天灾,他又流浪到了甘肃氐人部落中去当小工。

李特在氐人部落中住了一段时间,又遭到北方胡人经常跑到中原一带打家劫舍,东晋王朝苛捐杂税又多如牛毛,百姓无法生活,就四处逃难,靠讨口叫化过日子。李特无处求生,也只好参加了逃难的队伍,由陕西甘肃南下进入蜀川,路过绵州时,地方官堵拦不准通过。难民走投无路,见李特文武双全,待人厚道,就推选他做了个插旗造反的头目。当时难民很多,李特的旗帜一打出来,四方八面都响应,不多时就聚众数万,攻城夺池,官兵闻风丧胆,所以很快就攻占了四川中部和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地。后来李特的儿子李雄在成都登基当了皇帝,建立了成国,李特也就被尊称为景皇帝。(www.xing528.com)

李特晚年,由于连年征战不利,心灰意冷,自己感到这辈子没了希望,就隐姓埋名,回到家乡,住在年轻时读过书的石岩洞里,诵经念佛,著书立传。

李特到底写了些什么? 洞里有哪些稀奇古怪? 为什么有读书声音传来?很多年来,总有人想弄清楚明白,于是有个人就用一匹白布,一头捆在自己身上,一头套在山岩的松树上,叫同路的人慢慢将他放到悬岩陡壁中去,进入洞中,探明真相,并约定探洞后,白布摇动就往上拉。布刚放下几丈长,忽然听到有人高呼:“布要断了,赶快回来! 布要断了,赶快回来!”这连续喊叫的声音把下去的人吓得三魂掉了二魂,急忙喊叫:“救命啦! 快拉我上去,快拉我上去!”上面的人见白布摇动,又听下面传来呼救声音,马上一齐合力往上拖。那人被拖上来后,脸色苍白,嘴唇乌紫,牙齿咬得紧紧的,手脚蜷住一坨,翻个二白眼,像死人一样,睡在岩石上一动也不动。人刚刚拉上来一会儿,忽然听到 “轰隆隆”一声巨响,好像地裂天崩一样,地皮都跳了起来。岩石横飞、浓烟滚滚。众人往下一看,“天子读书堂”垮了大半。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去天子读书堂探险了。

采集地:营山县太蓬山一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