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通史第一卷,《先秦时期的板楯蛮族及其历史》

四川通史第一卷,《先秦时期的板楯蛮族及其历史》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是板楯蛮的别称,为四川盆地东部土著民族之一。秦昭王时,因板楯蛮射白虎有功,秦“复(免除)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14]。板楯蛮之名,来源于木盾。板楯蛮古居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宕渠、渠江等名称,当由板楯蛮所居而得名。据《华阳国志·巴志》,巴东朐忍和涪陵郡也有板楯蛮错居。同书《汉中志》和《李特雄期寿势志》记载汉中亦有板楯蛮。扬雄《蜀都赋》说“东有巴,绵亘百濮”,这是人(板楯蛮)为濮系民族的确证。

四川通史第一卷,《先秦时期的板楯蛮族及其历史》

人是板楯蛮的别称,为四川盆地东部土著民族之一。秦昭王时,因板楯蛮射白虎有功,秦“复(免除)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14]。汉初,板楯蛮因“从高祖定乱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15]称其为人,则如谯周《巴记》所说,“夷人岁出钱,口四十,谓之民。”本由交纳得名,秦汉以后逐渐演化为族称。

板楯蛮之名,来源于木盾。东汉刘熙《释名·释兵器》:“盾,遁也,跪其后辟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隆者曰须盾,本出于蜀……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卷2说:“板楯蛮以木板为盾,故名。”本由使用木盾得名,后遂成为族称。

板楯蛮古居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华阳国志·巴志》载:“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引郭璞曰:“巴西阆中有俞水,獠人(按:指民,即濮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华阳国志·巴志》“宕渠郡”下载:“长老言,宕渠盖为故国,今有城。”《元和志》:“故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里。”[16]《太平寰宇记》卷138:“古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四里,古之国都也。”流江县为今渠江县。板楯蛮居此,当从嘉陵江东进而来。按盾又称为渠,《国语·吴语》:“奉文犀之渠”,韦昭注曰:“文犀之渠,谓楯也。”宕渠、渠江等名称,当由板楯蛮所居而得名。

据《华阳国志·巴志》,巴东朐忍(今重庆云阳)和涪陵郡也有板楯蛮错居。同书《汉中志》和《李特雄期寿势志》记载汉中亦有板楯蛮。《汉书·地理志》则说:“而汉中淫失枝柱,与巴蜀同俗。”可见,板楯蛮分布甚广,包括整个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北及汉中东部之南,都是板楯蛮的活跃出没之地。诸书记载说明,板楯蛮不仅是构成四川盆地东部巴地,而且也是构成四川盆地东部巴国各族中分布最广的主要民族之一。

板楯蛮是百濮的一支。扬雄《蜀都赋》说“东有巴,绵亘百濮”,这是人(板楯蛮)为濮系民族的确证。《华阳国志·巴志》所载阆中渝水有民,郭璞注《上林赋》则记为獠人。、獠互代,可见两者皆一。而魏晋以后的僚实即先秦时期的濮[17]。这也是人的极好证据。(www.xing528.com)

板楯蛮的经济成分比较复杂,表现出农业与射猎相结合的复合型经济特征。社会组织上还保有浓厚的部落制色彩,处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大姓统治即酋邦制发展阶段。其俗信巫鬼,其风崇勇武。文化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创立了著名的巴渝舞,表明殷末曾随巴师参加武王伐纣

苴也是四川盆地东部的一支土著民族。《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汉中志》载:“晋寿县,本葭萌城,刘氏更曰汉寿。水通于巴西,又入汉川。”地在今四川广元市以西、剑门关之北,嘉陵江西岸的昭化。

苴古读为巴。《史记·张仪列传》集解引谯周说:“益州‘天苴’读为‘包黎’之包,音与‘巴’相近。” 《索隐》曰:“苴音巴。”又曰:“今字作‘苴’者,按巴苴是草名,今论巴,遂误作‘苴’也。或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也。注‘益州天苴读为芭黎,天苴即巴苴也。谯周,蜀人也,知‘天苴’之音读为‘芭黎’之‘芭’。按,芭黎即织木葺为苇篱也,今江南亦谓苇篱曰芭篱也。”可见,苴不仅读为包、芭,且意义也与巴同。《汉书·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喻蜀父老文》所说“略斯榆,举苞蒲”,“苞蒲”即“巴濮”[18]。说明苴即巴,是百濮的一支。

苴地本为巴濮所在地,故地名苴。后为蜀取,蜀王封侯于此,故曰“苴侯”,乃以居为氏。但此时苴地的被统治民族仍然是原居其地的苴人。1951年在四川昭化宝轮院出土的巴人船棺葬,实非入主其地的蜀人遗存,也非巴国王族的遗存,而应是秦灭巴后,为秦戍边的苴人的墓葬。至于《史记·张仪列传》所载“苴、蜀相攻击”,这里的苴则不是指苴人,而是指苴侯。由于蜀王开明氏并非巴人或楚人,故其弟苴侯也不是巴人或楚人,这是应当顺便指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