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通史第一卷先秦:徙、筰都的历史及南迁

四川通史第一卷先秦:徙、筰都的历史及南迁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徙,音斯,又作斯、斯榆、斯都。《史记·西南夷列传》: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其境地域范围,据《续汉书·郡国志》载,汉嘉郡辖有汉嘉、严道、徙、旄牛四县。此三县均无筰都立足之处。据《华阳国志·蜀志》,汉武帝元鼎六年所置沈黎、汶山、越巂、武都四郡,“合置二十余县”。但自天汉四年沈黎郡并蜀为西部都尉,而两都尉分驻牦牛和青衣后,筰都县即不再见于记载。其原因,完全可能与筰都南迁有关。

四川通史第一卷先秦:徙、筰都的历史及南迁

徙,音斯,又作斯、斯榆、斯都。《史记·西南夷列传》:

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

《集解》引徐广曰:“徙在汉嘉。”此“汉嘉”指今四川雅安地区天全县。《华阳国志·蜀志》“越巂郡邛都县”下记有“又有四部斯臾”,“斯”即徙人。可见汉代居住在今四川凉山州西昌一带的徙人,原来是从天全迁徙而来的。

徙人是羌族的一支。《续汉书·郡国志》“蜀郡属国”下载:“汉嘉,故青衣。”《水经·青衣水注》载:“(青衣)县,故青衣羌国也。”《华阳国志·蜀志》说汉初吕后时“开青衣”,即包括徙在内。同书又说武帝天汉四年于故沈黎郡置两部都尉,“一治牦牛,主外羌;一治青衣,主汉民”,徙属外羌之列,应为牦牛种青衣羌。

筰都,筰字或作莋、笮。《后汉书·莋都夷传》记载:

莋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莋都县。其人皆被发左衽,言语多好譬类,居处略与汶山夷同……元鼎六年,以为沈黎郡。

沈黎郡所在, 《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均未载。《华阳国志·蜀志》说:“元鼎六年……西部笮(都)为沈黎郡……天汉四年,罢沈黎,置两部都尉,一治牦牛,主外羌;一治青衣,主汉民。” 《后汉书·莋都夷传》亦载:“至天汉四年,(沈黎郡)并蜀,为西部,置两都尉”,安帝延光二年改为蜀郡属国,灵帝时改为汉嘉郡。可见,此汉嘉郡辖境大致上就是沈黎郡辖境,基本无变迁。

其境地域范围,据《续汉书·郡国志》载,汉嘉郡(今雅安地区)辖有汉嘉(今四川芦山县)、严道(今四川荥经县)、徙(今四川天全县)、旄牛(今四川汉源清溪镇)四县。汉嘉为青衣羌国;严道,据考古发掘,春秋时为蜀人所居,战国时则形成蜀人、秦人及楚人错居之局,文献记载则有邛人,总之均与羌无关;徙即徙都。此三县均无筰都立足之处。因此,只有牦牛一地为筰都所居。由此可见,秦汉以前筰都分布在今四川汉源。(www.xing528.com)

据《华阳国志·蜀志》,汉武帝元鼎六年所置沈黎、汶山、越巂、武都四郡,“合置二十余县”。《汉书·地理志》所载此地域范围内的县数,除去因郡境变化归属不同从而重复的县,以及后来设置的县数,共二十余县,基本上与《华阳国志》合。根据史籍的记述来看,战国以至汉初,筰都仅分布在今汉源大渡河南北,汉武帝末叶以后才逐渐南迁至雅砻江今凉山州西南地区。近年在四川凉山州盐源县所发掘的西汉时期的青铜文化墓葬,当是筰都的文化遗存[74]

筰都的北界,据《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华阳国志》:“邛崃山本名邛莋(山),故邛人、莋人界也。”此“邛崃山”为今大相岭,以东北为邛,以西南为筰。可见,筰都北界不能逾越大相岭。

筰都以南,本为邛都分布之地,汉初以前筰都南界当不过今凉山州之越西。《汉书·地理志》“越巂郡”属县中之定莋(今盐源县)、莋秦(今盐源县境)、大莋(今盐边县)等三莋,应是汉武帝以后筰都南迁所居之地[75]

筰居汉源,在先秦时已如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邛、筰、冉、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既然秦代已在筰都设县,则筰都的始见年代必在先秦时代。又,“邛、筰、冉、者近蜀”,是由南而北记述,说明筰在邛之北,这正是先秦、秦代以至汉武帝时的格局。

筰都南迁的年代,当在汉武帝天汉四年前。《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以“西部笮为沈黎郡”,即以筰都为沈黎郡郡治。但自天汉四年沈黎郡并蜀为西部都尉,而两都尉分驻牦牛和青衣后,筰都县即不再见于记载。《汉书·地理志》记载东汉和帝以前,蜀郡已无筰都县。至安帝延光二年改蜀郡西部都尉为蜀郡属国,辖四县,也无筰名。可见,在武帝天汉四年,筰随同罢置。其原因,完全可能与筰都南迁有关。

筰都是牦牛羌的一支,当是牦牛种之白狗羌。《后汉书·莋都夷传》说:“其人皆被发左衽,言语多好譬类,居处略与汶山夷同”,即与岷江上游的“阿巴白构”有关,而阿巴白构正是白狗羌。《史记·大宛列传》正义说:“筰,白狗羌也。”确切说明筰都是白狗羌,应是岷江上游白狗羌南下的一支。

筰都从事畜牧与农耕相结合的复合型经济。《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其俗或土箸(著),或移徙”,即这种农牧结合的经济类型。筰都出名马,是巴蜀商贾经营的主要商品种类。定筰之地还出盐,见载于《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蜀志》等史册,所产大多为池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