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的传人:探索华夏文化中的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创造力

龙的传人:探索华夏文化中的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创造力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进一步,就会把自己当作龙的传人。据传,龙的传人的观念首先产生在南方。龙体现了华夏各部落的大联合,大团结,它在人们心目中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正是中华民族无可估量的创造的象征。龙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以龙为图腾,称为“龙的子民”更为准确,中国人是“龙的子民,炎黄子孙”。

龙的传人:探索华夏文化中的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创造力

人是生存于大自然中的。早期的人类,吃、穿、住、用的一切都有求于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衣食父母。基于这种境况,在人类的心灵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自然物的崇拜,某种崇拜发展到极致,就转而成为我们通常说的图腾。图腾一词是英语totem的音译,意为“他的亲族”,也就是把某种自然物或源于自然物的图形视为自己的“亲属”,实际上就是视为自我的祖先,进而变成自我的保护神和本氏族、种族、民族的标志。郭沫若说过:“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夔,我把它认定为龙,龙是夏民族的图腾。”再进一步,就会把自己当作龙的传人

据传,龙的传人的观念首先产生在南方。我国的越地是著名的水乡,也理所当然地成了龙和龙文化故乡。越人的断发文身就与龙和龙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在经典中有所记述。《墨子·公孟》:“越王勾践,剪发文身。”《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左传·哀公七年》:“(吴)断发文身,赢以为饰。”《战国策·赵策》:“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为何要断发文身呢?《说苑》一书说得十分清楚了:“(越人)翦发文身,烂然次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刘向《说苑·奉使》)这里说的“以象龙子者”,指越人的一种聪明智慧,就是把自己的身上刺上龙纹,让那些龙真假难辨,以为那些文身的人真是龙的子孙了。既然是“龙子”,那就不会被水怪所害,而只会被龙所护了。

这种人是“龙子”的观念从越地、从岭南传到中原,传遍神州大地,于是就有了“龙的传人”的民族观念。

龙图腾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形成过程。在远古图腾时代,最早的传说是女娲氏和伏羲氏为华人祖先,而他们都是人首蛇身。历史的发展,部落的联合,特别是炎、黄两帝联合后,各部落纷纷加入到这个大家族中。当马图腾部落加入进来,就在蛇头上加马头,鹿图腾部落合并进来,就在马头上添鹿角,鱼部落进来,就在蛇身上增鱼鳞。于是,龙身上综合体现了多种动物的特征:如兽足,鸟尾,山羊胡子。龙的形成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主,部落不分大小合并进来就亲如一家,这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创举,直到今天,各族人民大团结仍体现了这一光荣传统。

中华大地上,到处可以看见“龙”,从划龙舟、舞龙灯,到龙的绘画、龙的雕刻、龙的旗帜等。龙,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成为华夏民族的象征。龙的传说历史悠久,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结构完备的“龙”字,龙的图案和传说更可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文化时代。一般认为,传说中各种各样的龙其实都是远古时代各民族的族徽图腾。人们推测,以蛇为图腾的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部落,逐渐形成了华夏大民族,它的图腾也兼取被蛇合并部落图腾的特点,以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兔,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项似蛇,足似凤。最后拼合成华夏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龙体现了华夏各部落的大联合,大团结,它在人们心目中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正是中华民族无可估量的创造的象征。(www.xing528.com)

龙的形成过程就是民族团结统一的过程,这种民族大融合到唐尧时基本完成,确定了龙这一形象。中华民族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与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世界上有不少民族消亡了,其中不乏有为人类做过杰出贡献的民族。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虽然经历了种种严酷斗争而不解体,并日益繁荣,就是因为她有一个光辉的整体形象,有一个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龙起着维系和向心的作用。龙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龙为图腾,称为“龙的子民”更为准确,中国人是“龙的子民,炎黄子孙”。

龙的威势,龙的变化无穷,龙的神通广大,龙的造福于民,都让人们无比神往。人们想象,如果巨龙升天,驾驭长空,把控宇内,那是何等壮丽,何等吉祥。人们期待那样一种时日的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