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通史共和行政:中国历史中的一大事件

中国通史共和行政:中国历史中的一大事件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指周厉王之时国人发生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逃跑,政权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掌,称为共和。共和行政,这是中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行政”这一成语使用得很宽泛,是指没有国君主政的贤人政治。这样,周都城中既无国君,又无“太子”,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时就推出一些贤臣来共同管理国政,这就是所谓的“共和行政”。共和行政大约推行了十余年。

中国通史共和行政:中国历史中的一大事件

“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指周厉王之时国人发生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逃跑,政权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掌,称为共和。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行政,这是中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从共和行政开始,一直到今天,千百年来不曾间断,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按《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共和元年,岁次庚申,即公元前841年。“共和行政”这一成语使用得很宽泛,是指没有国君主政的贤人政治。及至近世,西方民主政治观念渗入古老的中华,“共和”就成了民主政治的代名词。

从语源学意义上讲,“共和行政”一词与西周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政治体制相关联。周厉王的暴政和对民众的镇压,引起了民众的极大愤怒,国人(城市民众)起来进行武装暴动,厉王无奈逃出国都,国人包围王宫,扬言要杀死太子,大臣召伯虎设法将太子转移到自己家中。这就更加激怒了民众,转而包围了召公府。召伯虎无奈,表示可以交出“太子”。召伯虎交出的这位“太子”(实际上是他自己的儿子)后来被国人杀了。这样,周都城中既无国君,又无“太子”,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时就推出一些贤臣来共同管理国政,这就是所谓的“共和行政”。“共和行政”起于何时?《史记》上有多种说法,大家比较认可的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的一种说法:“共和元年,岁在庚申。”

按照六十年一甲子的计算法,那年即是公元前84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始。(www.xing528.com)

那么,这共和行政的“共和”指的是谁呢?由于史书记述的不一,就有了种种说法。主流的说法是:“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这也是司马迁写在《史记》中的一种说法。这里的“共和”就可以解释为周、召二相“共同协和行政”的意思。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东吴四朝重臣韦曜(204—273),本名韦昭,他是中国古代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官拜中书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国子学。少时好学能文,对于三代之承继卓有探研,后世《三国志》多取材其《吴书》及有关见解。唐代学者张守节在给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作注时(后名为《史记正义》)特别引了韦昭曰:“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也。”这里的“彘之乱”即为“厉王奔彘”或称“国人暴动”、“国人起义”。韦、张之说法,其实比较简单地将周、召二相代行政治的含义又推广了,说是“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参与其事的说成是一个群体了。

共和行政大约推行了十余年。《史记》上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为王,是为宣王”。

这个太子静就是后来的周宣王,宣王即位后,很想有所作为,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但此时的西周王朝已步入末路,回天无术。宣王四十六年,其子幽王即位。继位的第二年,即天生大灾,史书谓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