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学十讲:印象派画展的变化与发展

艺术学十讲:印象派画展的变化与发展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印象派画展从1874年举办的第一届到1886年的最后一届,其参展人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充分显示出艺术流派发展的一个特点,即松散的组织性。思想的原则性、松散的组织性和有争议的学术性,是艺术流派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征,也是艺术流派在历史上存在的主要方式。

艺术学十讲:印象派画展的变化与发展

如果说,艺术风格体现出的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那么,艺术流派体现出的则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艺术家们的共性。具体而言,艺术流派的形成同某一历史时期里,某一群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观念、方式和方法的共同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现实中这些志同道合的艺术家通过相互欣赏聚合在一起,在社会上以较为统一的创作面目亮相并发展壮大以后,就产生了艺术流派。历史上,艺术流派的形成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有些是艺术家们有计划的安排,有些则是后来的理论家们的发现和总结。

随着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提升和独立性的提高,为了让自己的艺术个性得到社会广泛的理解和认同,艺术家们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创作风格结成创作团体,以群体的面目在社会上展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这样的举动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变得越发普遍,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艺术运作的模式,在世界上不断地得到推广。艺术家要想成功,就得设法在创作上融入一个艺术流派,或是加入一个创作群体。否则,就难以引起评论家或社会上的关注。

现代艺术的发展突出的是各种各样的艺术观念的价值,在这个文化潮流中,以观念为核心的流派组织原则就显得非常流行。像1905年在德累斯顿出现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流派的第一个社团“桥社”,1909年由诗人马里内蒂宣告成立的意大利现代画坛中的未来派,1916年在瑞士诞生的达达派以及1924年出现的超现实主义,都以宣言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组织原则。而超现实主义的发起人法国诗人布列顿,就是因为和达达派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矛盾,才另立山头,举起了超现实主义的大旗。(www.xing528.com)

当然,历史上的艺术流派并非都是那么自觉地发起和建立的。它们有些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些则是后来的艺术理论家、批评家们的发现和命名。比如印象派当初成立的时候,就是因为一些在创作风格上较为接近或者是趣味相投的人经常在一家咖啡馆里聚会,同时这些人也基本上都是在官方举办的艺术沙龙展上得不到认可的人,于是在一次聚会上,有人提出要举办一次和官方举办的艺术沙龙唱对台戏的独立艺术家展,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由此促成了印象派的产生。众所周知,当初并没有“印象派”这个名称,第一届印象派画展的名称是“独立的版画家、画家、雕刻家艺术作品展”,后来是一位名叫勒鲁瓦的批评家借用了莫奈的一幅画的名字,写了一篇讽刺性的评论文章,这才有了后来名声大噪的印象派这个概念。事实上,印象派画展从1874年举办的第一届到1886年的最后一届,其参展人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充分显示出艺术流派发展的一个特点,即松散的组织性。

在中外艺术史上,很多出现在教科书里的艺术流派都是理论家们的发现与总结。比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当时就没有固定或明确的流派组织。在中国美术史上,这种情况也很普遍,像元四家、浙派、吴门画派、扬州八怪等,都是后人的总结,当时并没有特定的安排与组织。在西方艺术史上,像古希腊的艺术创作流派、拜占庭的艺术创作流派、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等,也都是出于历史研究的需要。人们在大量史料里寻找到历史的线索,并加以组织命名,从而丰富了我们的历史认识。这又显示出了艺术流派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即有争议的学术性。

思想的原则性、松散的组织性和有争议的学术性,是艺术流派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征,也是艺术流派在历史上存在的主要方式。它们让原本个人化的艺术创作活动富于社会性、组织性和思想学术性,由此给社会带来了诸多效应,如诱导效应、震惊效应、证同效应、启迪效应、感染效应、象征效应、净化效应等,从而扩大了艺术创作活动的文化影响力。而诸多艺术流派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借鉴,也极大地促进和繁荣了艺术创作,推动了艺术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所以,我们应当在现实中大力提倡和支持艺术流派的多样化,让艺术世界充满活力,也让艺术发展拥有实际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