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文化的创立与传承-中国唐朝的贡献

茶文化的创立与传承-中国唐朝的贡献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唐朝,是“茶”文化最为兴盛的时代。高僧皎然,是“茶”文化的开拓者,被称为“茶道”始祖。“茶圣”陆羽,著有《茶经》三卷。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再饮使我精神清爽,就像忽然降落飞雨,洒到轻微的浮尘中。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流传,并且演变成“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等七个境界的日本茶道,对世界“茶”文化的创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文化的创立与传承-中国唐朝的贡献

中国唐朝,是“茶”文化最为兴盛的时代。高僧皎然,是“茶”文化的开拓者,被称为“茶道”始祖。“茶圣”陆羽,著有《茶经》三卷。“茶仙”卢仝,留下了有名的“七碗茶歌”。中国的茶道,走向了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国。

皎然的《饮茶歌诮(qiào)崔石使君》中写道:

越人遗(wèi)我剡(shàn)溪茗,

采得金牙爨(cuàn)金鼎。

素瓷雪色缥(piāo)沫香,

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

诗题的意思是,唐德宗贞元初期,崔石担任湖州刺史,高僧皎然在湖州妙喜寺隐居。越人赠送给我剡溪名茶,采下黄色的茶叶嫩芽,放在金鼎中烹煮。白色的瓷碗里,漂着青色的茶汤,怎么和众多仙人采摘琼蕊的浆液相像?

一次饮后洗涤昏寐,情思开朗充满天地。

再饮使我精神清爽,就像忽然降落飞雨,洒到轻微的浮尘中。

三饮便得“道”的真谛,何必苦心破除烦恼?

这个“茶”的清高,世人不能明白,俗人多靠饮酒来欺骗自己。

皎然首先创立了“茶道”的三大功效:“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影响深远。

清代陆廷灿撰写的《续茶经》卷下,收录唐代“茶圣”陆羽的《六羡歌》,虽然只有34个字,却表达了深刻的含义:

不羡黄金罍(léi),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cháo)入省(shěng),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四不羡”,体现陆羽的志趣和情操:不慕名贵器物,不慕权势,不慕富贵,而羡慕的是家乡的西江水,流向竟陵城下来。

被称为“茶仙”的卢仝,他品尝到朋友谏议大夫孟简所赠送的新茶,随即写下了《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留下有名的“七碗茶”:(www.xing528.com)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喫。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喫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把柴门反关上,没有俗人来临,戴着纱帽笼头,自己煎起了新茶。碧绿的茶水,雾气向上升腾,吹也吹不断。茶中的白色泡沫,映着阳光,凝结在碗面。

喝下第一碗,滋润嘴唇咽喉。

喝了第二碗,破除孤独烦闷。

第三碗搜尽枯干的肠胃,却只有文章五千卷。

第四碗轻轻出汗,一生的不平之事,全部从毛孔中向外发散。

第五碗肌肤骨骼清爽。

第六碗通了神仙灵验。

第七碗吃不得了,只觉得两个腋下,清风飕飕吹拂要升天。

蓬莱山,在哪里?

玉川子,我要乘着清风,飞向仙山。

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流传,并且演变成“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等七个境界的日本茶道,对世界“茶”文化的创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