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湘籍学者的地域分布及影响

湘籍学者的地域分布及影响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阳询在学术上对后世影响甚微,湘人以学重于天下者,自濂溪始。其地域分布极不均衡,除1人出于沅水上游的靖州外,其余55人全部分布在湘水流域。后者又集中于湘水中下游,上游只分布于干流一线。清代湘籍学者数量再度大增,共得23人。湘、资、沅三水流域依次有19、3、1人,分布于9、3、1县;澧水流域为空白。但湘水中下游的长沙、善化、湘潭、湘乡、湘阴、平江、巴陵诸县连续分布,且总数较多,形成一个密集地带。

湘籍学者的地域分布及影响

学者之多寡是一个地方文化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论述各地文化水平对此不能不加以注意。

湖南之有学者,始于唐代。《旧唐书·儒学传上》列有欧阳询、欧阳通父子,长沙人。传称欧阳询“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曾奉诏参与撰《艺文类聚》一百卷,并为弘文馆学士。而对于欧阳通的学术不着一字,大概其本来不是学者,仅以编排方便才列入此传。

欧阳询在学术上对后世影响甚微,湘人以学重于天下者,自濂溪始。濂溪为北宋周敦颐号,道州营道人,为理学开山祖。但濂溪之学不传于湘,并且在当时影响也不大。直到南宋,朱晦翁、张南轩等理学大师始确然以为濂溪之学为二程子所自出。尽管二程子终身不甚推重濂溪,但“濂溪之门,二程子少尝游焉”,故南轩先生认为:“惟(濂溪)先生仕不大显于时,其泽不得究施;然世之学者考论师友渊源,以孔孟之遗意复明于千载之下,实自先生发其端”,自是后世宗之。

南渡以后湖南学者数量大增,《宋元学案》中载有56人,大多为南宋学者,并形成一个湖湘学派,表明南宋时期湖南文化有着较大发展。其地域分布极不均衡,除1人出于沅水上游的靖州外,其余55人全部分布在湘水流域。后者又集中于湘水中下游,上游只分布于干流一线。以州而言,潭为最(36人),岳次之(12人),永又次之(5)人。以县而言,则衡山(17人)、平江(10人)、长沙(8人)较为突出。(www.xing528.com)

明代湘籍学者又很少,《明儒学案》中只有2人,均为武陵人,王阳明弟子。内中冀元亨尤为乃师所称道:“忠信之行,孚于远迩,孝友之德,化于乡闾”。

清代湘籍学者数量再度大增,共得23人。湘、资、沅三水流域依次有19、3、1人,分布于9、3、1县;澧水流域为空白。湘、资、沅三流域均集中于中下游。以府而论,长沙为最(13人),岳州次之(3人),宝庆(2人)复次。按县而论,则仅长沙、善化较为突出(共7人),其余均只1、2人。但湘水中下游的长沙、善化、湘潭、湘乡、湘阴、平江、巴陵诸县连续分布,且总数较多(共15人),形成一个密集地带。

关于清代湖南学术的发展,梁启超曾有过一番概述:“自衡阳王船山夫之以孤介拨俗之姿、沈博多闻之学,注经论史”,巍然为一代大师,但因“与东南文物之区不相闻问,门下复无能负荷而光大之者,是以其学不传;自兹以往百余年间,湖南学者无述焉,逮嘉庆中然后邵阳魏默深源崛起”,咸同之间,湘学之名随湘军而大振。这表明湖南文化在清代中后期才得以长足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