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北京的地方行政设施

清代北京的地方行政设施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北京沿袭明代的地方行政设施而有所发展。清代则改设“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负责全城警卫,俗称九门提督。除奉旨差遣及紧要军务应及时开门外,自王以下,官民人等,一概禁止通行,由步军校等分定街道,轮班值宿,步军协尉进行巡逻。清代贵族高官都居内城,对内城治安特别重视。清初规定内城“永行禁止开设戏馆”,因而剧园多数聚于正阳门外大栅栏、肉市一带,这样就使得外城更加成为热闹的繁华地区。

清代北京的地方行政设施

清代北京沿袭明代的地方行政设施而有所发展。地方首要的官署仍为顺天府署,沿用元明府署旧址;所属有大兴、宛平两县署。掌管治安的有隶属都察院的巡视五城御史,简称五城御史。京城仍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城,每城分设满汉御史各一人,其下分设五城兵马司指挥、副指挥等,大体上也是沿用明代制度。明代原设有巡城察院,如同元代的巡警院。清代则改设“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负责全城警卫,俗称九门提督。除守卫九门以外,内外城以及城墙上共设有一千一百个堆拨房(即巡察兵岗),连同城外共有一千四百六十一个堆拨房。城内街道、胡同上还设有一千七百四十六处栅栏,每处栅栏都有出入之门。全城实行宵禁,不仅城门入晚要下钥,栅栏门于起更后也要关闭。除奉旨差遣及紧要军务应及时开门外,自王以下,官民人等,一概禁止通行,由步军校等分定街道,轮班值宿,步军协尉进行巡逻。但是内城的前三门,每晚六、七时下钥,到夜半要重开以便于上朝官吏通行。因此内城居民,夜间如到外城参与宴会,必须流连到夜半等城门重开再进来,称为“候城门”或“倒赶城”。到清末,三门中崇文、宣武都已夜间不闭,只有前门夜间下钥(夏仁虎《旧京琐记》卷八“城厢”)。

为了加强警戒,还在白塔山(即北海琼华岛)上及内城九门各安置有“信炮”五门,树立旗杆五根;后来又规定内城九门“信炮”增加为十门,外城七门各设“信炮”五门,以便有紧急情况时放炮示警。

康熙以后,又在京师五城分设“司坊官”十五员,负责检查管辖区内居民情况,对户口门牌、户册要随时检查更正,对外来之人要详究来历,不使不法之徒混入。(www.xing528.com)

清代贵族高官都居内城,对内城治安特别重视。清初规定内城“永行禁止开设戏馆”,因而剧园多数聚于正阳门外大栅栏、肉市一带,这样就使得外城更加成为热闹的繁华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