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北京官署的调整与增设

清代北京官署的调整与增设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北京中央官署,大多沿用明代建置,重要官署依然设在天安门前千步廊的东西两侧,东侧官署全部未作变动,西侧则作了很大的调整。太常寺之南,原为通政司,通政司之南,原为锦衣卫,清代都作了重大的调整。最重要的调整,就是废除锦衣卫。原来明代锦衣卫官署占地较大,所设经历司、南北镇抚司等,均设在此。清代称内阁公署,改设在太和门之左,昭德门以内东南隅,除本堂以外,设有票签房、蒙古堂、典籍厅、稽察房等。

清代北京官署的调整与增设

清代北京中央官署,大多沿用明代建置,重要官署依然设在天安门前千步廊的东西两侧,东侧官署全部未作变动,西侧则作了很大的调整。

千步廊东侧官署,仍沿袭明代设置,前排为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后排为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翰林院仍在长安左门东南,会同馆改为会同四译馆,仍在玉河桥西街以北,詹事府仍在玉河东堤。

吏、户、礼、兵、工五部,是当时朝廷的主要官署。吏部设有文选、稽勋、考功、验封四司。户部按省分为十四司,并有俸饷处、军需局等,还设有大库在署东北,缎匹库在东安门内,颜料库在西安门内,合称三库。所属宝泉局设在东四牌楼街北,沿用明代旧址,明代在此铸造钱币,清代改为局的公署,另设四厂铸造。户部所属粮仓,都分设在城东朝阳门内外、东直门内、东便门外及德胜门外,总督仓场公署亦设城东。礼部设有仪制、祠祭、主客、精膳清吏四司,附设有铸印局、会同四译馆及乐部公署等,乐部公署在景山西门外。兵部设有武选、职方、车驾、武库清吏四司。工部设有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司。署东有节慎库,明代旧址,另设制造库在长安右门外,丙、丁、戊三库在西安门内,炮子库在左安门内,铅子库与火药局在右安门内。

千步廊西侧官署,清代作了很大调整。前排原是明代的都督府,清代由于兵制不同,废弃不用,逐渐成为居民的胡同。后排官署,只有太常寺沿用明旧址,原设在后军都督府之南,前面有关帝庙及土地神祠。太常寺之南,原为通政司,通政司之南,原为锦衣卫,清代都作了重大的调整。

最重要的调整,就是废除锦衣卫。锦衣卫是明洪武十五年由仪銮司改设的。锦衣卫居于皇帝亲军的首位,直属于皇帝,并设有北镇抚司专管皇帝亲自决断的重大刑狱,即所谓“诏狱”,常用刑讯逼供,株连蔓引,造成牵连数万人的大案。洪武二十六年废止锦衣卫理“诏狱”,后二年又下令禁止“法外加刑”。但是永乐帝即位,就恢复用锦衣卫理“诏狱”,与东厂同样成为皇帝重用宦官进行残酷统治的机构。到英宗以后,厂卫更进一步成为侦察、缉捕、拷讯、诬陷的暴力工具。原来主管刑狱的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逐渐失去权力,最终被置于其控制之下。清代为了革除这种弊政,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取消锦衣卫,恢复銮仪司,用来专管銮舆仪仗。銮仪司即在原锦衣卫的部分旧址。同时清代将明代建在宣武门内长安街西的三法司,迁到千步廊的西侧,以恢复三法司的权力(参看图90)。

原来明代锦衣卫官署占地较大,所设经历司、南北镇抚司等,均设在此。清代所设銮仪司不过使用其部分旧址,清代迁来的刑部也用其旧址。清代《刑部册》(《日下旧闻考》卷六三引)说:“刑部公署,国朝即明锦衣卫故址移建,大堂壁间旧有锦衣卫题名碑,后毁于火。”大理寺设在刑部以南,“传为明南镇抚司故址”(同上书卷“按语”)。南镇抚司也是锦衣卫的一部分。三法司中,只有都察院规模较大,不是原锦衣卫旧址所能容,设在原来明代通政司署旧址,而把通政司署移向西北,设在长安右门的西南,即西长安街南,与设在长安左门东南的翰林院遥相对称。清都察院公署中,原有明嘉靖乙未通政司题名碑在大堂之左。

都察院中分设十多个道署,原来京畿道特设在刑部之南,乾隆二十年以河南道署与京畿道署对调。把京畿道设在大堂之右,作为首要的道署。都察院所属巡视五城御史,每年轮差,公署在正阳门内。另有纂修法律的律例馆,原设长安右门以外,乾隆三十七年移建太常寺之后,正当都察院西北。

明代内阁设在午门以内东南隅,即所谓东阁五间。清代称内阁公署,改设在太和门之左,昭德门以内东南隅,除本堂以外,设有票签房、蒙古堂、典籍厅、稽察房等。内阁后门之东为红本库,又东为实录库、书籍表章库。六科直房仍在明旧址,在午门外东西两廊。午门内东西两廊,东为稽察上谕处及内阁诰?房,西为皉书房起居注馆。东华门内有国史馆,西华门内有续三通馆,武英殿后有方略馆,东华门外北池街西有俄罗斯文馆。(www.xing528.com)

前面谈到,武英殿常用于藏书,文华殿后的文渊阁用于贮藏《四库全书》。康熙十九年开始以武英殿左右廊房作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仿宋元活字版印刷,设局于西华门外北长街路东,排印《四库全书》中的善本,称为“武英殿聚珍版”。

清代观象台沿用明代旧址,设在朝阳门城墙上。编印历书的时宪书局,设在宣武门以内天主堂西。此地原为明天启年间御史邹元标、冯从吾所建讲学的首善书院,后来徐光启汤若望在此修订历法,称为历局。清代继续在此修订时宪书。时宪书局设在天主堂西,是为了便于西洋传教士参与修订历法。天主堂在宣武门东,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545年),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两次重修,乾隆四十年(公元1749年)毁于火,次年又重建。当时因传教士参与修订历法,得到了朝廷重视。

清代为了掌管蒙古、西藏、新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事务,特设有理藩院,在东长安街玉河桥。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用兵西北,在皇宫隆宗门内设军机房,后三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每日进见皇帝商办军政大事,成为秉承皇帝执掌朝政的中枢。

清代顺天府署仍是元明旧署,在地安门外鼓楼之东,堂左原有元大都路碑。顺天府儒学署在府学胡同育贤坊内,也是沿用明旧址。大兴县署仍在安定门东南教忠坊,宛平县署仍在北安门以西积庆坊,都是沿用明旧址。

国子监在城东北的崇教坊,仍是元明旧址。贡院也是明代旧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