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池-武陵县城历史与修建

城池-武陵县城历史与修建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县城附府,滨沅水之阴[6],即秦张若城遗址。十一年,指挥陈鼎重建西门城楼。国朝顺治十四年,卫守备张靖补修北门城洞及城门铁叶。五年,建北门城楼。九年,知府胡向华建南城下调元楼。二十九年,慈云庵后城坏,知府刘兆璜倡修。咸丰十年,百子庵北门右、小西门左城俱圮,知府恽世临倡修,又建六门悬门[12]。宋元丰五年,主簿李湜所开,以洩城中积水。《贺志》《府志》参增城濠起西门,历北门,至东门水汇,出七里涧,其南皆临江。

城池-武陵县城历史与修建

县城 附府,滨沅水之阴[6],即秦张若城遗址。后唐副将[7]沈如常于城之西南、东南二处,各建石柜以捍水固城。

宋绍定四年(1231),吕文德[8]浚筑。

元至顺三年(1332),纳璘不花[9]筑土城。

明太祖取常德路,总管胡汝即旧城修之。洪武六年(1373),卫指挥孙德阔旧基、垒砖石、覆串楼、作六门、浚濠池,而制始备。永乐十三年(1415),指挥李忠重修,增楼橹[10]。正统十年(1445),指挥夏宣补修。正德二年(1507),指挥段辅修砌江岸。十一年,指挥陈鼎重建西门城楼。嘉靖十二年(1533),大水,城圮。十三年,巡抚林大辂檄饬重修。崇祯四年(1631),指挥周东修砌府学城垣,城下垒石为堤。十一年,邑人杨嗣昌奏请加修稿见《艺文》。三年,工竣。撤旧易新,极其壮固。(www.xing528.com)

国朝顺治十四年(1657),卫守备张靖补修北门城洞及城门铁叶。康熙四年(1665),又请【修】上南门、下南门城楼及城门铁叶。五年,建北门城楼。六年,经历[11]许尚忠建西门城楼。九年,知府胡向华建南城下调元楼。乾隆三十一年(1766),水坏笔架城,知县王永芳请修。四十八年,水涨,滨江多圮。五十一年,知县邓谦利补修。道光十一年(1831),水坏大西门向北,知县卢尔秋倡修。二十五年,大西门右圮,知县熊浦云倡修。二十九年,慈云庵后城坏,知府刘兆璜倡修。咸丰十年(1860),百子庵北门右、小西门左城俱圮,知府恽世临倡修,又建六门悬门[12]。城周九里十三步计一千七百三十三丈,高三丈尺,垛口一千三百六十三座。门六:东曰“永安下”、南曰“临沅上”、南曰“神鼎”、西曰“清平”、西北曰“常武”、北曰“拱辰”。东、北二门有月城[13]

又有三斗门:一在清平门内、一在县学右、一在百子庵侧。宋元丰五年(1082),主簿李湜所开,以洩城中积水。《贺志》《府志》参增

城濠起西门,历北门,至东门水汇,出七里涧,其南皆临江。《府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