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州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捍卫革命根据地

龙州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捍卫革命根据地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0年3月中旬,桂系军阀黄绍竑命令桂军第四十三师师长梁朝玑率部向左江革命根据地中心龙州县城进犯。3月20日,面对穷凶极恶的桂军,中国红军第八军全体官兵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为誓死捍卫龙州县城而前仆后继,谱写了红八军全体官兵生命最壮丽的赞歌。红八军直属机关、左江革委等人员安全撤离龙州后,坚守铁桥头阵地的官兵才退出战斗,撤向凭祥。在龙州革命根据地武装队伍全体官兵英勇抗击之下,敌军死伤1000多人。

龙州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捍卫革命根据地

1930年3月中旬,桂系军阀黄绍竑命令桂军第四十三师师长梁朝玑率部向左江革命根据地中心龙州县城进犯。此时,原驻守宁明的红八军第二纵队第三营和驻守左县的红八军第一纵队第三营已经调回龙州县城。左江革命根据地东南方向第一线已无红八军兵力,只有未经改造的冯飞龙部左江第一路游击大队和黄廷儒部左江第三路游击大队,很快左县县城驮芦圩被桂军占领,通向龙州的大门被洞开,但驻龙州县城的中国红军第八军军部却未侦知严峻的敌情。3月20日,面对穷凶极恶的桂军,中国红军第八军全体官兵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为誓死捍卫龙州县城而前仆后继,谱写了红八军全体官兵生命最壮丽的赞歌。

1930年3月20日,国民党桂系军队梁朝玑师长率4000多兵力,兵分两路突击龙州县城:一路沿三岔冢、公母山方向攻击西门、北门;一路沿独山、白沙街方向攻击龙州大铁桥。

红八军军长俞作豫、参谋长宛旦平、政治部主任何世昌临危不惧,立即组织部队和赤卫队奋起应战:第二纵队第二营固守西门至北门一线,由营长刘桂廷指挥;第二纵队第一营和左江赤卫大队据守东门正面,由参谋长宛旦平指挥;第一纵队第三营第七连和左江第一路游击大队第一中队扼守丽江大铁桥,由政治指导员严敏指挥;第一纵队第三营第二连据守中山公园篑山至来风亭,军部机炮连驻守来风亭高地,全连以强大火力支援铁桥的防守,以保证江北县城军指挥部的安全;城内高楼和险要之处均配备足够的兵力和强大的火力把守。全城部署兵力不足2000人枪。军长俞作豫急电正在靖西围剿叛军的第一纵队两个营近1000人枪速回龙州增援,但电话被敌军切断,军部与第一纵队失去了联系。

3月20日中午,敌军以3倍于红八军的优势兵力攻城。俞作豫军长和何世昌主任分别率卫士队,到各个阵地巡察,鼓舞士气,对兵力薄弱之处随时调兵遣将。红八军和赤卫队官兵,沉着应战,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几次冲锋、消灭了几批敌人。

3月20日下午,敌军攻占公母山高地,改从北门发起主攻。敌居高临下,以重机枪火力掩护攻城。西门和北门相继被敌攻破,双方在城西和城北展开巷战。红八军官兵退守黄家祠、谭氏祠堂等处。铁桥头战斗最为激烈。敌人多次冲过龙神庙、天后宫,均被守桥部队以强大的火力击退。5时许,敌军又急速向北门、西门增派兵力,攻入打铁街,向谭氏祠堂冲击。守军只能依托祠院墙体还击,伤亡很大。

敌强我弱,采取守势对红八军越来越不利。如果坚守龙州县城,就可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俞作豫军长与何世昌、宛旦平等紧急商议,果断决定:主动放弃龙州,有组织地撤向凭祥。由于龙州县城东、北、西3面均被敌军所占,冲破敌军防线向右江靠拢已经不可能,唯有城南尚无敌踪,俞作豫军长遂命令原守铁桥部队死守,掩护红八军司令部、参谋部、政治部和中共左江特委、左江革委、龙州县革委等机关南撤凭祥;由左江赤卫大队掩护左江革委将左江革命根据地库存的文件、物资等转移。

敌军发觉红八军弃城南撤意图之后,拼命阻断红八军南撤唯一通道,集中优势兵力和强大火力争夺铁桥,战斗激烈,达到了白热化。红八军第二纵队第三营和第一纵队第三营第七连奋力阻击敌人。在激战中,严敏不幸中弹牺牲,守桥部队由雷献廷接着指挥继续阻击敌人。黄昏时分,参谋长宛旦平率一个连兵力增援铁桥南岸阵地。龙州铁桥南岸阵地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八军守桥部队手中。红八军直属机关、左江革委等人员安全撤离龙州后,坚守铁桥头阵地的官兵才退出战斗,撤向凭祥。

龙州铁桥阻击战图(何琛慧 摄)

当龙州县城开战之时,正在下冻区搞土地革命的红八军军政学校工作队120多人奉命回援,但在途中受到股匪袭击,赶到县城西门外时,敌军已经攻入城内,便退向五里亭。不料,被敌围困,全队被打散。总教官甘湛泽、大队长唐克、秘书长林礼等被敌俘后英勇就义。据守黄家祠、谭氏祠堂的官兵抗击敌人一天一夜,全部壮烈牺牲。坚守铁桥头的官兵牺牲200多人。在龙州革命根据地武装队伍全体官兵英勇抗击之下,敌军死伤1000多人。(www.xing528.com)

红八军迫击炮轻机枪红领带(何琛慧 摄)

1930年3月22日,红八军军部在凭祥召开全体官兵大会,俞作豫军长号召官兵们振作革命精神,坚决同敌人血战到底。大会刚结束,桂系军队已从大连城、旧州方向扑向凭祥县城,红八军全体官兵和左江工农赤卫大队奋起阻击。左江工农赤卫大队掩护左江革委等地方干部向平而关撤退,途中惨遭股匪伏击,大部分官兵英勇牺牲。红八军军部直属卫队和第二纵队余部官兵向十万大山挺进。4月初,奔到钦州大寺时,部队仅剩500多人枪,缩编为一个独立团。10月初,趁俞作豫军长和何世昌主任外出求援之机,独立团团长刘桂廷带领部队背叛革命,向广东军阀黄明堂投降。

1930年3月21日,红八军第一纵队急行军赶到雷平县宝圩时,侦知龙州县城已被桂军占据,军部去向不明。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纵队党委当机立断,决定向右江靠拢,寻找红七军并与之会合。10月23日,在纵队党委书记潘思文(前)、袁也烈(后)率领下,历时7个月驱使7000余里,经受数十次大小战斗的红八军第一纵队仅剩400多人枪,在广西乐业县上岗村岗里屯田坝处,与红七军第一纵队第一营胜利会师。

红八军撤离后,左江革命根据地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然而,龙州的英雄儿女没有被穷凶极恶的国民党反动军队所吓倒,他们掩埋了战友们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拿起身边的武器,又投入了新的战斗。1930年3月底,中共左江特委委员杨春秀、周和平等人积极地重新组织成立龙州革命武装队伍,坚持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展开武装游击斗争。杨春秀、周和平秘密联络动员下冻区等地尚存的农民赤卫队队员、农民协会会员,联合上金县尚存的赤卫队队员、农民协会会员,组建一支160多人枪的左江武装游击大队,大队长杨春秀,副大队长周和平。以龙州县西部的下冻区、水口区和上金县南部的武德区等深山老林为活动据点,常常在两县的边缘地带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开展反敌人“扫荡”斗争。左江武装游击大队多次挫败国民党龙州县当局重兵的“围剿”,试图向右江的红七军靠拢,只因队伍力量太薄弱,无法冲破敌人布下的重重防线,始终未能实现。4月至7月,左江武装游击大队主要领导人先后被叛徒出卖,杨春秀、周和平等人相继被捕,英勇就义。直到10月,左江武装游击大队解散,至此,以龙州苏区为中心的左江革命根据地完全丧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龙州英雄儿女继承红八军的革命遗志,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把红八军将士们播下的革命火种延续下来,才有了此后龙州抗日救亡的滚滚烽火

中国红军第八军帽徽(周汉权 摄)

龙州起义诞生中国红军第八军,成立左江革命委员会,创建以龙州苏区为中心的左江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南边陲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竖起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旗帜,在广西土地革命斗争史乃至中国土地革命战争史上,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龙州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左江地区特别是龙州县封建主义势力;沉重地打击了法帝国主义在左江地区特别是对龙州县的殖民统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的政治纲领;不仅在龙州县各族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火种,而且为左江地区乃至广西各族人民指明了革命斗争前进的道路;是对中国革命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一次探索,为中国革命胜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和发动的武装起义之一,成为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革命斗争的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