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文学中的古雅说与王昌龄的趣向无直接联系

明代文学中的古雅说与王昌龄的趣向无直接联系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文人也发展了“古雅”说,同样与王昌龄“古雅”的趣向没有直接的联系。在此之后,谢榛从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出发,结合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的思想成果,为“古雅”进一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此可见,谢榛对“古雅”的认识是他重视诗人内在素养的理论延伸,也是中国文论“气”论思想在明代诗学的具体表现,与王昌龄“古雅”说的理论内涵有着较大的差别。

明代文学中的古雅说与王昌龄的趣向无直接联系

明代文人也发展了“古雅”说,同样与王昌龄“古雅”的趣向没有直接的联系。作为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王世贞往往被后人简单误解为复古思想的代表。实际上,王世贞也深刻认识到:“剽窃模拟,诗之大病”,并且明确提出“有真我然后有真诗”的观点。可见他的思想既有崇古的一面,也有反对刻意模古的一面。

拟古乐府,如《郊祀》《房中》,须极古雅,发以峭峻。《饶歌》诸曲,勿便可解,勿遂不可解,须斟酌浅深质文之间。[30]

他强调模拟前人创作应该从被模拟对象的审美特征出发,抓住其神韵,而不要纠缠于一字一句的细节。模拟汉乐府《郊祀》做到“裁其俊俏,剂以平和[31]即可;至于其他类型的古诗,“四言当拟则《房中》,加以春容,畅其体制。五言熟习《相和》诸篇,愈近愈工,无流艰涩”。总而言之,要从不同模拟对象自身的特征出发,务求达到“近事毋俗,近情毋纤。拙不露态,巧不露痕”。由此明确指出模拟前人创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习其精髓,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文字层面。

王世贞还发展了李东阳“作诗不必忙”的思想。他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认为“词赋非一日可就,《西京杂记》言相如为《子虚》《上林》,游神荡思,百余日乃就,故也。梁王兔园诸公,无一佳作,可知矣。座有相如,宁当罚酒,不免腐毫”[32]。这是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作品不仅“材极富,辞极丽,而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意极高,所以不可及也”[33]。所谓“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意极高”,即是指司马相如创作《子虚赋》《上林赋》时既做到了效法前人遣词用字的长处,也重视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王世贞对“古雅”理论的阐发以他的复古思想为基础,主要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其一是强调模拟前人的作品应根据对象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其二是则是将徐祯卿“疾行无善迹”和李东阳的“作诗不必忙”的理论落到了实处。在此之后,谢榛从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出发,结合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的思想成果,为“古雅”进一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www.xing528.com)

熟读初唐、盛唐诸家所作,有雄浑如大海奔涛……古雅如瑶瑟朱弦……此见诸家所养之不同也。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和,则为全味矣。[34]

谢榛强调“养气”的重要性,缘于他对“气”之内蕴的理解。他指的不是生理层面的气息,而是审美创作主体从传统中继承的文化精神,以及人格魅力所塑造出的精神力量。因此,诗人要积极向前人学习,“熟读初唐、盛唐诸家所作”。只有入门方正、取法第一要义才能做出好诗。其后,谢榛例举了“雄浑”“秀拔”“壮丽”“古雅”“老健”等十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作为后人学习的范例。由此可见,谢榛对“古雅”的认识是他重视诗人内在素养的理论延伸,也是中国文论“气”论思想在明代诗学的具体表现,与王昌龄“古雅”说的理论内涵有着较大的差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