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庾信诗歌中的典故组合产生新变化

庾信诗歌中的典故组合产生新变化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多个典故进行组合,庾信诗歌中的用典得以打破常规,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庾信用典打破正反与虚实的界限,他善于把两个典故一正一反、一虚一实地结合在一起,即所谓正反合用、虚实合用。

庾信诗歌中的典故组合产生新变化

通过对多个典故进行组合,庾信诗歌中的用典得以打破常规,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庾信用典打破正反与虚实的界限,他善于把两个典故一正一反、一虚一实地结合在一起,即所谓正反合用、虚实合用。[4]

如“还思建邺水,终忆武昌鱼”(《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之八),此典故出自三国时流行于东吴建业一代的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庾信在这里,上句正用其义,下句反用其义,意在表明自己尽管在北周位望通显,但无论如何还是忘不了江南故国的思乡之情。

又如“惟有丘明耻,无复荣期乐”(《和张侍中述怀》),典故出于《论语·公冶长》:“子曰:‘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庾信在这里,上句“惟有丘明耻”,属正用,言自己屈身事敌,只有耻辱而已。荣启期是春秋末年著名的乐天派人物,庾信却说“无复荣期乐”,表明自己从今以后不能再有任何欢乐了。

而关于虚实结合的组合用典,例如“其面虽可热,其心长自寒”(《拟咏怀二十七首》之二十)、“不言登陇首,惟得望长安。”(《拟咏怀二十七首》之二十二)、“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哀江南赋》)等诗句中,多是人们熟知的熟语、熟事,通过巧妙地将这些典故组织在一起,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互相印证,形式上既显得活泼,又可以加深感情的表达。清人蒋士铨对庾信此类用典技法甚为推崇,他在其《评选四六法海绪论》中说:“使事之法,以虚活反侧为上,平正者下矣;谋篇之法,以离纵开宕为上,铺叙者下矣。试观庾氏之文,类皆一虚一实,一反一侧,而正用者绝少。甫合即开,乍即旋离,而顺叙者寡。是以向背往来,漾徊取势,夷犹荡漾,曲折生姿。”蒋士铨指出了庾信用典方法的创新之处。(www.xing528.com)

并且,由于组合意义有别的典故而用,所以使典故使用义因此而折中,即依语境而约取或推衍出共同义,例如“当学海神,逐潮风而来往;勿如织女,待填河而相见。”(《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中,“海神逐潮风而来往”,本与恋情无关,但受后边“勿如织女,待填河而相见”句的制约,便只取其“常来常往、速便随意”义了。

组合不同典故还可以达到流畅叙事的功效,如庾信《拟咏怀诗二十七首》之四:“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其中“去鲁”是用孔子不忍离开故国之典(见《孟子》),在此处用指庾信因奉使而离开父母之邦。“相韩”则用张良故事,张良世世代代受韩之恩,韩亡后他便求刺客谋刺秦始皇以复仇。庾信虽同样深荷梁恩,但依当时情景,却无力也无法为梁国复仇,唯有凄然而已。这两件事情是连续的,分别用两个典故表示,并且,两句还相对偶,构成流水对。

在庾信之前,典故也常连用,但多为基本同质东西之堆砌,较少作虚实、正反、动静之考虑与安排。庾信这种积极的、有机的组合典故的方法,后来成为人们驱遣典故的法宝。特别是在对偶环境下如何组配典故,庾信给后人以很大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