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建筑外观造型与纪念碑性

中国古建筑外观造型与纪念碑性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有记载的官式建筑一般被区分为正式建筑和杂式建筑。图4-10中国古代建筑踏道样式示意图中国古建

中国古建筑外观造型与纪念碑性

4.2.1 中国建筑墙壁的形式

在中国古建筑中,墙壁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到城市的围墙,小到住宅的墙壁,墙壁在中国古建筑中起到承重、遮挡与保护的作用。

不同的历史时期,墙壁的建造材料不同。在原始社会,我国可勘察到最原始的墙壁是土质的夯土墙,这种类型的墙壁在郑州商城与岐山周代遗址中都可找到遗迹。这种夯土墙使用灰土或者黏土为基本材料,用木板作为模具,在其中把土夯实。这种夯土墙的优点是隔音、隔热性能好,承重能力也不错,所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被广泛使用。

因为工具的发展,砖石在战国时期在墙壁之中开始使用,这种砖墙使用的砖分为很多种,比如在战国与汉代的古墓中大量使用的都是空心砖,这种空心砖长约1.1m,宽约0.4m,厚约0.15m。一般在墓室中墓壁使用空心砖,在砖石上会根据墓主的身份印有不同的纹样。第二种常见的墙砖是条砖,这种搭建墙的条砖因为无论是重量还是体积都比较小巧轻便,所以在之后的建筑墙壁中被大量使用,现在在一些遗址中可以考察到条砖墙的使用,如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有部分的墙壁搭建就使用了这种条砖,唐朝许多佛寺中的佛塔墙面也是使用这种条砖。从宋朝起,在许多城池的围墙上也是用这种条砖,但是宋朝在砌墙时使用的是石灰浆,在之前一般是使用黄泥浆。在南方民居中还有一种墙被称作空斗墙,这种墙是用砖石将墙砌成中间镂空的围合状,在中心填充泥土、碎石等材料,这种墙荷载性不好,所以一般不用于承重。

在前面章节中,在研究古建筑结构的时候,提到了一种木构架类型叫作井干式,这种结构的古建筑使用的墙体是木墙,除了地面上的建筑,在汉代陵墓的也多有关于木墙的遗迹。

4.2.2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形式与等级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大致有如下几种: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单坡、平顶等十几种类型(见图4-6、图4-7)。

图4-6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单体形式

图4-7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群组形式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庑殿式屋顶的最早记载,现存可以考证的建筑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这种屋顶是中国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建筑才可以使用,一般用于宫殿或者佛寺大殿。有单檐与重檐之分,单檐的顶部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构成,所以又被称作五脊殿。重檐的构造是在下端还有四条博脊与四条角脊。

歇山式的屋顶在使用等级上仅次于庑殿式,它的顶部由四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构成,又被称为九脊殿,与庑殿式相同,这种歇山式的屋顶也有单檐与重檐之分,在一些次要的宫殿建筑与园林建筑中也使用无正脊的卷棚歇山。

悬山与硬山都是中国古建筑屋顶两坡顶的代表,其中悬山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屋顶形式,它的屋檐会探出墙外,所以又被称为挑山,硬山与悬山的区别在于,它的屋檐并没有超过山墙,并且它的山墙通常都会高出屋面,这种形式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北方民居中很常见。(www.xing528.com)

攒尖式的屋顶通常用于面积不是很大的建筑屋顶,如寺院中的佛塔、园林中的亭台楼阁等。这种屋顶的特点是坡面较陡,屋顶上没有正脊。一般平面呈现方形、圆形、三角、五角八角等。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屋顶类型,如单坡式的屋顶在古代都是用于主体建筑配属的小建筑如亭廊等,在西北、西藏,由于天旱少雨,在民居中也常有一些采用平顶式的屋顶。

中国古代有记载的官式建筑一般被区分为正式建筑和杂式建筑。只要是建筑平面布局呈矩形,屋顶形式是采用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的建筑都被称为正式建筑,其他的建筑是杂式建筑。可以做成重檐的庑殿与歇山,只要是做成重檐的建筑等级就要比单檐的要隆重一等。所以正式建筑中形成了卷棚硬山、尖山式硬山、卷棚悬山、尖山式悬山、卷棚歇山、单檐歇山、单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庑殿九种依次上升的正式屋顶等级。杂式建筑的屋顶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更加自由、灵活,如套圆、套方、盝顶等。

4.2.3 中国古建筑中的台基、栏杆与踏道

台基,中国古建筑的台基(见图4-8)一开始的作用是为了防止雨水进入室内,并且用台基将建筑与地面隔离也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发展到后期,台基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满足外观审美的条件与阶级等级的需求。在新石器时期就有用夯土建造台基的先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台基的使用逐渐从统治阶级建筑向下延伸到民用建筑。按照使用功能与外观划分可以分成普通台基与弥勒座两种形式,普通台基在发展初期都是由夯土建造,随着石材的普及,台基的表面开始使用砖石。到唐代,在普通台基的表面开始有各式花纹出现。发展到宋朝,台基都是以石条为框,中间用虎皮石拼贴。弥勒座一般应用在等级比较高的建筑的基座,这种台基是由佛座发展而来,目前可知最早的弥勒座台基在北朝石窟,其形式较为简洁,少装饰。发展到唐朝,弥勒座的装饰开始变得复杂华丽,装饰性极强,常用的装饰花纹有角柱、力神、莲花瓣等。到明清时期,弥勒座的形式上下几乎呈对称状,体积也被压缩,装饰大多是植物纹样。

图4-8 中国古代建筑台样式示意图

栏杆,中国古建筑中栏杆(见图4-9)的使用非常早,在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木质的栏杆,汉代石像上有关于栏杆的丰富记载,栏杆上的阑板、望柱、寻仗等元素都已经完善,望柱的顶端已经使用了装饰纹样。唐朝的栏杆样式最为华丽,阑板和寻仗上都绘制有彩色图案,望柱的断面有圆形、八角形、方形等多种,柱头的形式根据不同等级使用的样式多有区分,皇家家族中常用盘龙、龙头等,一般民用建筑中常用狮子、祥云、莲花等。宋朝的栏杆形式基本沿用唐式,只是增加了阑板的数量。明清时期在园林建筑中栏杆的使用更加灵活生动,将座椅与栏杆相结合,依水而建称为坐栏,这种坐栏的出现在增加建筑观赏性的同时,为园林建筑添加了一份独有的情趣

图4-9 中国古代建筑栏杆样式示意图

踏道(见图4-10),作用是解决建筑与地面的高低差,在中国古建筑中分为阶梯与斜坡,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就通过挖掘生土来建造,后来开始使用夯土,汉代开始出现石制的踏道。在宋朝《营造法式》中,对踏道的尺寸规格有了规范化的要求。踏道两侧的垂带石,被称为“象眼”,在宋朝是被砌成凹状的,明朝后开始被抹平。在园林中也有不建造垂带石的踏道,这种踏道形式比较自由,被称为“如意碎步”。

图4-10 中国古代建筑踏道样式示意图

中国古建筑在造型上,无论是结构或是外观,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艺术审美的需求,在阶级森严的古代封建社会,中国古建筑用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与巧夺天工的结构水准,纪念了中国古代社会高超工匠技艺、优秀的审美水平,以及对释、道、儒三家主流学说对社会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