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沈阳城市意象形成的历史文脉节点改为沈阳城市意象的历史文脉节点

沈阳城市意象形成的历史文脉节点改为沈阳城市意象的历史文脉节点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沈阳的城市意象是沈阳各个时期历史文脉中社会变革和社会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文脉形态为清朝时期沈阳城市意象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并成为古代城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研究沈阳城市意象发展和城市文脉的重要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阳的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工业历史带来的城区意象形态被留存在城市记忆中,大工业文明的沈阳作为一条沈阳独有的城市文脉得以保留,工业城市成为沈阳的一大代名词。

沈阳城市意象形成的历史文脉节点改为沈阳城市意象的历史文脉节点

城市是动态文脉和静态文脉的载体,对城市文脉的细分有助于城市意象的研究和分析。沈阳历史悠久,文化形态多种多样,城市文脉清晰。沈阳的城市意象是沈阳各个时期历史文脉中社会变革和社会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悠久的历史沿革和丰富的文化背景为沈阳城市意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塑造了沈阳多样的意象认知。沈阳的历史文脉延续较长,文脉界限分明,主要分为三个文脉节点:古代清朝文脉、近代殖民文脉和大工业背景下的沈阳工业文脉。

3.3.1 古代清朝文脉节点

沈阳从人类活动迹象到朝代的变化交替已经具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隶属到陪都盛京,沈阳的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城市意象逐渐形成。在古代时期沈阳最重要的文脉特征之一就是它为龙兴之地,并有着多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思想。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后,注重汉文化的学习,将汉文化中的理念和治国策略融入满族的文化当中,在沈阳故宫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满汉融合的智慧,在大政殿和十字王亭的建设中,既保留了满族游牧民族的习惯,建立了十一座亭式大殿(意为满族中可游牧迁徙的十一座帐篷),同时也吸收了汉族皇宫中的斗拱、琉璃瓦等建筑传统构造,体现了满汉融合的思想和兼收并蓄的清朝文化(见图3-15)。这种文脉形态为清朝时期沈阳城市意象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并成为古代城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研究沈阳城市意象发展和城市文脉的重要节点。

图3-15 清盛京城图

3.3.2 近代殖民文脉节点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强国侵入中国东北部,沈阳成为日俄战争掠夺和分割的领地。沈阳的地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城市意象形态产生改变。以建筑形态为例,沈阳当时的本土建筑逐渐洋化,建筑多为独栋别墅并采用欧式的三段式结构,墙面采用混凝土和面砖,窗口和柱子在排列形式上呈现规则的形态,与传统的古城区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原街中保留下来的建筑多为日本伪满时期的建筑,其建筑体量形式较大,布局形式采用对称的手法,建筑样式融合了西方古典主义和日式建筑以及中国古典建筑三大样式的折中主义设计手法,形成了伪满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沈阳的城市文脉无论在城市形态还是意识形态都呈现了多重的文脉属性,西方殖民文脉成为沈阳城市文脉中的重要节点之一,影响着当时城市意象的形成和发展(见图3-16)。(www.xing528.com)

图3-16 沈阳区域形态图

3.3.3 现代工业文脉节点

沈阳除了传统的清朝文脉,近代时期屈辱的殖民文脉,沈阳的城市文脉特色同样展现在经过长时间延续演变的工业文脉上。沈阳的工业文明从清朝时期兴起的手工业、近代的洋务工业、殖民时期的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到沙皇俄国在沈阳修建火车站,大工业正式开始出现,日俄战争后,日本在沈阳从事各种工业活动,大工业成为沈阳的主旋律,最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民族工业,沈阳的工业文脉始终贯彻着沈阳历史的行进轨迹并影响着沈阳城市的建设和意象的形成,是沈阳城市文脉的又一重要节点。

沈阳的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大东工业区和铁西工业区,主要负责铁矿、运输等产业,其中,大东工业区为奉系军阀统治时期的工厂,进而带动民族工业的兴旺与发展对抗外来敌对势力。如今的大东区仍保留着老工业区的用地属性和城市肌理,保留着原有的旧工厂厂房和工人居住区。铁西区为日本殖民时期沈阳的工业文化,日本殖民者对沈阳铁西区的开发和建设做到了极致,道路布局延续了满铁附属地道路的布局,其交通脉络与铁路平行;区域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分别为殖民者区和工人居住区;工厂建设种类繁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阳的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工业历史带来的城区意象形态被留存在城市记忆中,大工业文明的沈阳作为一条沈阳独有的城市文脉得以保留,工业城市成为沈阳的一大代名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