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沈阳城市意象分析:殖民文脉研究成果

沈阳城市意象分析:殖民文脉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沈阳在陪都盛京时期后发展缓慢,城市意象形态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变。在近代沈阳的城市形态中,主要有三种不同势力下形成的城市空间意象,主要有日本殖民势力、中央势力、地方奉系军阀势力。

沈阳城市意象分析:殖民文脉研究成果

沈阳在陪都盛京时期后发展缓慢,城市意象形态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变。直至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强行进入中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陪都盛京进行殖民地的划分和城市建设。近代沈阳由于外来侵略者对城市的建设和扩张而快速发展起来。在近代沈阳的城市形态中,主要有三种不同势力下形成的城市空间意象,主要有日本殖民势力、中央势力、地方奉系军阀势力。

由于三方势力在沈阳老城进行城市建设,此时的沈阳逐渐形成了板块式拼贴城市形态,城市意象陷入了困顿和迷茫阶段。

4.2.1 传统文化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外来的思想文化开始深刻地影响着沈阳城市的发展。由于帝国主义在政治军事力量上的不断扩大,宗教思想也大规模地传入,宗教建筑成为沈阳最早的西方建筑特色,其代表性建筑为沈阳历史上最早的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天主教堂,南关天主教堂和东关基督教礼拜堂。在住宅建筑中出现了西式洋房和别墅,古城内的商业街道被拓宽,商业建筑采用了中西合璧的烦琐装饰。沈阳城市在吸收西式建筑的同时也体现出建筑的本土化倾向,这种本土化倾向不但体现在西洋建筑形式被动地融入本土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也包括西式文化主动对本土文化的纳入和融合,使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西式建筑风格由于清末统治者的推崇,其风格样式变为当时的风尚,给老城区的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建筑形式,城市意象风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沈阳传统的建筑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的多元融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和城市文脉特征,对沈阳当时的城市意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沈阳近代城市空间板块的一个特征。

4.2.2 近代城市意象要素分析

1.道路

由于沈阳近代各方势力形成的拼贴式板块格局,其道路的形态规划设计也大不相同。此时沈阳的城市区域形态被分为:古城老城区、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奉系统治区。由于古城老城区的道路形态前文已经阐述,因此道路形态意象从后三个区域中进行分析。

满铁附属地的道路形式主要以巴洛克形式主义功能主义为主,采用了放射状方格形的道路网格系统,修建与奉天驿站平行的南北向道路:铁道大街(今胜利大街),并以奉天驿站为核心区域形成三条放射状的道路:沈阳大街(今中华路)、昭德大街(今中山路)、南斜街(今民主路)。沈阳大街(今中山路)与铁道大街垂直,与古城区相连。在这三条放射状的道路的基础上,又修筑了与铁路大街平行的协和大街(今和平大街)、西四街道(今太原街)、中央大街(今南京街)。构成了以奉天驿站为核心,沈阳大街为横向延伸,中央大街为纵向延伸,组成了田字形放射状的棋盘式路网结构体系,并在道路交会处形成城市节点的圆形广场,周围建设大型公共性标志物,如银行、医院、邮局等,形成了可被人们广泛识别的城市道路意象。

商埠地的空间受老城区和满铁附属地的双方影响,其正界采用了斜向的方格道路网;北正界由于是商业繁荣之地,道路为形成类似老城区的小尺度自然生长的道路形态系统;副界采用了新尺度的方格式道路网格;预备界受到日本的控制,采用了与满铁附属地相同的田丁形方格道路网格。

奉系统治下,出现了惠工工业区、奉海工业区等。惠工工业区的路网形态借用了巴洛克的放射状路网结构,以惠工广场为中心放射六条道路间隔相等、相互对称的道路形式。其道路形态融合了西方的设计思想,摆脱了中国传统的四方平直的道路布局,也区别于满铁附属地以奉天驿站为中心的不匀称的中心辐射设计思想,与商埠地的斜线道路布局更是大不相同。其街坊整齐划一,采用矩形布局形式的小街区,道路的可识别性清晰明确(见图4-11)。

图4-11 奉天属地道路结构图

奉海工业区采用了和惠工工业区相同的道路设计形式,采用了放射状的路网结构和小方格矩形式的网格布局。

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张作霖时期的奉系统治区,其道路网格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见图4-12),以其独特的形式布局、道路名称显示着各自的存在。但是由于多方势力的不统一规划形式产生了这种拼贴式的区域形式,其道路间的可识别性和可意向性不明确清晰,容易形成意象混乱。

图4-12 各附属地路网结构图

2.边界

此时沈阳的古城区历时已久,此时的沈阳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近代化,在旧城区中留存着体积庞大的城墙,城内设边墙。这些古墙在历史上作为沈阳城市的边界标志而存在,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旧城墙的边界属性已经不复存在,并由于城墙过于高大而阻隔了城市区域之间的交往,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奉系政府采取拆除城墙的措施,由此改变了古代城市的边界,促进了城区之间的扩展交往和发展。

在城市中,边界或分界线往往由自然地理形态,如河流、湖泊等地形地貌界定。但沈阳与浑河的距离较远,因此河流等地形地貌没有对沈阳的边界形态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沈阳当时受到殖民侵略,外来侵略者在沈阳大肆修建铁路,铁路在沈阳的城市建设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尤其是满铁的铁路布局对沈阳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沈阳城市区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线,在交界处基本都采用以道路形态为边界的处理手法,或者是利用绿化、公园、广场等空间作为交界。这些边界交接处的区域形态形成了沈阳的城市板块,体现出不同时代背景、文化氛围下形成的设计手法和城市设计理念,共同形成了近代沈阳的城市意象形态,并对当今的沈阳城市空间文脉延续性有深远影响。

3.区域

近代沈阳的区域形态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盛京老城区、商埠地、满铁附属地、奉系张作霖扩建区。四个区域由于受到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建造规划,区域形态大不相同,呈现出拼贴式的板块格局。城市的中心由单一中心转变为多个中心,城市中不同的区域形态反映出当时的城市意象形态和区域特征。

盛京老城区由清前期建造而成,反映出了典型的礼制传统思想,城区坐北朝南,城内由井字形道路网格组成并分割成九宫格式的方格区域形态,城市内部形态规整对称,外城为圆形边墙,内方外圆,整体城市形态封闭,显示出古代皇权集中的思想;满铁附属地采用放射状小方格形的路网格局,其区域形态多沿铁路走向布局,其区域位置因铁路的界限分布与老城区有一定的距离;商埠地位于老城区和满铁附属地之间,其路网规划不规整,商埠地成了衔接旧城与满铁附属地之间的过渡区域;奉系统治下的张作霖扩建区域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其规划设计主要围绕旧城和铁路布局,其规划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的大街坊形态,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思想,采用了放射状的道路格局,如惠工广场。

4.节点(www.xing528.com)

因中国的传统城市布局多为方格式的道路网格,因此沈阳旧城中多是十字形交叉路口,在路口节点处会形成城市中标志性的节点。由于盛京城路网结构的特点,在四个大十字路口处都能形成具有城市特色和识别性强的城市节点,靠北处的两个路口形成了商业节点,南侧的两个路口为进入皇宫的转折节点。

殖民时期,沈阳大量修建铁路,因此作为枢纽的火车站成了沈阳枢纽交通的重要节点。满铁附属地的火车站前广场与后来形成的沈阳总站与东站,为市民的交通出行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个标志性节点给人以强烈的意象。

沈阳的方格式交叉路网结构,使交叉处出现了许多广场(见图4-13),因此广场也成为沈阳城市重要的节点。满铁附属地的朝口广场(今和平广场)和中央广场(中山广场),位于放射线路网的交会处,其节点形态为圆形,作为纪念性意义的城市节点而存在,是沈阳城市重要的广场节点。沈阳也有一些交通岛小广场节点,作为城市的次节点。城市中的节点有开放性和外化性的节点形态,如上文的朝口广场与中央广场,也有内敛稳定型的节点形态,如旧城的中心大清门外广场,其节点意象多与历史相关。其广场为皇太极时期作为宫外候朝的空间,如今,虽然其不再具备功能属性,但人们来到这里还是能感受到历史的气息和皇室的气派。

图4-13 广场分布图

5.标志物

建筑是城市经过长期发展所凝结出的显著标志物,沈阳古城中,最能代表传统文脉的都城皇宫是最显著的标志物。其建筑形态威严庞大,色彩浓烈,与周围的城市形态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因沈阳旧城的街区中建筑多为低矮的灰色调,由此,高大且色彩明亮鲜艳的建筑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带有极强的标志性特征。旧城中的钟楼鼓楼建筑体量高大且多位于路口交界处,成为城市的视觉中心,给人以强烈的导向和标志引导,易形成对该空间的整体思维意象(见图4-14)。在旧城中,其建筑的标志性不能体现在经济能力上,而是由礼制的传统思想要求决定。

图4-14 鼓楼,钟楼图

在殖民时期的新城区建设中,由于铁路的出现使火车站成为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满铁附属地的奉天驿与民国后期的奉天总站都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标志物建筑(见图4-15)。奉天总站由钢架结构构成的半圆屋顶,中央大厅高2.5米、进深20米,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本土设计师建造的车站。

图4-15 沈阳火车站旧址图

商埠地内,带有商业功能的银行、商业大厦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建筑形态成为街区的标志性建筑。如辽宁省银行、汇丰银行等都建在满铁附属地和商埠地,而旧城四平街建立的吉顺丝房五层西式商业大楼是民族品牌兴起的标志。

纪念碑和城市雕塑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标志性特点在沈阳的新城区中不断出现。如满铁附属地中央广场中的纪念碑(见图4-16),广场周围建筑沿着圆形广场分布,并作为中山广场历史性纪念建筑留存至今,成为中山广场标志性建筑物(见图4-17)。东站广场的张作霖像不仅成了区域的标志,也是国内本土势力与敌对势力抗衡的标志,带有民族色彩。

图4-16 中央广场纪念碑

图4-17 中山广场建筑群位置图

宗教寺院建筑也具有典型的代表作用,盛京旧城的四塔,由于其独特的造型,成为当时人们辨别方位的标志性建筑。

4.2.3 公众意象及城市可读性评价

近现代沈阳由于受到不同国家思想文化的入侵,并且由于西方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对沈阳城市的影响,城市文化受到西方列强先进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构成,形成了一个历史阶段下独特的城市意象形态。

由于标志性建筑物的出现,如火车站、银行等商业建筑,学校教学楼、西洋式建筑公寓等,给沈阳古城带来了现代化的城市气息。随着沈阳区域的不断扩展,道路结构系统的不断完善,公众城市意象范围不断扩大。但由于沈阳受到三方势力的同时建设,城市形态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因此城市意象在各个区域相对独立,城市整体意象相对混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