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安全公共空间设计: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分析

城市安全公共空间设计: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分析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家长还是儿童均将离家近作为心理安全意象的第一选择。这与前文对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结构的研究结果一致,家成为安全感知的第一核心。由此得到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描述:通透的围合、熟悉的标识、整齐的地面、安全的设施、友善的氛围、易达的空间,这与公共空间四大安全内容关系如图3-14所示。

城市安全公共空间设计: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分析

采用描述性词汇,对儿童印象中最安全和最不安全的公共空间特征进行描述,得到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描述分为空间界定、空间的物理属性、空间的场所特性和空间可达性四个方面,描述性词汇有形容词性质和名词性质,其内容见表3-1。

表3-1 儿童心理安全空间意象描述

针对以上内容进行调查,分别得到儿童和家长视角下安全和不安全空间偏好分析图。

由图3-10可以看出,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描述偏好度排名前四的分别为:离家近、地方熟悉、场地平整干净、游戏设施不伤人和有保安。即对空间可达性、安全的空间场地物理属性和场所特性偏好度较高。

图3-10 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描述分析图(儿童角度)

由图3-11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安全公共空间意象描述非常清晰肯定,离家近、车辆少、地方熟悉、光线明亮和没有坏人是多数家长最偏好的安全意象,其他特征基本不在其安全考虑范围内。即对空间可达性、安全的空间界定和空间场所特性偏好度高。

图3-11 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描述分析图(家长角度)

由图3-12可以看出,儿童心理不安全公共空间意象描述偏好度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人少、器械容易伤人、光线暗;人不熟;地方不熟、车多、场地破旧。这几项描述属于空间场所特性、空间场地物理属性和空间界定,即对空间中活动产生的不安全感受较为深刻。而家长主要认为车辆和坏人是最大的不安全意象(图3-13)。

(www.xing528.com)

图3-12 儿童心理不安全公共空间意象描述分析图(儿童角度)

图3-13 儿童心理不安全公共空间意象描述分析图(家长角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家长和儿童对公共空间的安全和不安全的感受意象存在差异。儿童显然对自己所经历的空间有着更为全面的感受,对空间界定、空间物理属性、空间场所特性和空间可达性四个方面的感受均较细腻,因此对安全和不安全各种意象的描述更为丰富;家长更多关注儿童活动空间的空间界定、可达性,对儿童心理感受安全了解较少。

离家近成为安全意象的最大偏好。无论家长还是儿童均将离家近作为心理安全意象的第一选择。这与前文对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结构的研究结果一致,家成为安全感知的第一核心。

综合儿童和家长样本对空间界定、空间物理属性、空间场所特性和空间可达性四个方面的安全内容包含的安全和不安全意象描述进行归纳概括,得出有关安全公共空间的六个关键形容词和六个关键名词。

形容词:通透的、熟悉的、整齐的、不伤人的、友善的、易达的。

名词:围合、标识、视线、设施、氛围、空间。

由此得到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描述:通透的围合、熟悉的标识、整齐的地面、安全的设施、友善的氛围、易达的空间,这与公共空间四大安全内容关系如图3-14所示。

图3-14 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