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及儿童游戏理论方面的研究,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起步。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游戏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和品德的发展,他的思想及其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学者主要是照搬前苏联有关儿童游戏研究理论。90年代后,学者们在大量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开始探索、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儿童游戏理论体系。其著作较之国外还不够丰富,但也有不少成果。
方咸孚等编著的《居住区儿童游戏场的规划与设计》,根据不同年龄儿童活动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设计导则,对游戏种类的划分,游戏范围的控制,以及不同年龄儿童的自理能力等都有所讨论。
黄晓莺在所著《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用一个章节讨论了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的规划建设。
建设部2006年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涉及儿童活动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的不同规划布局形式,设置相应的儿童活动场地;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以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住区竖向规划设计中,儿童游戏场适用坡度0.3~2.5。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2006年印发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中明确提出儿童游乐场的设计要点,主要有:儿童游乐场场地为开敞式,避免道路与噪声对场地的影响;场地不宜有遮挡;游乐设施器械的设置相关规定;提供饮用水设施等;以及游乐设施的设计要点。
台湾中原大学的胡宝林教授长期关注儿童的成长及生存空间,有关儿童发展的著述颇丰:大众心理学丛书《儿童教育新法:绘画与视觉相像力》《儿童教育新法:立体造型与积极自我》《儿童教育新法:音乐韵律与身心平衡》,主持编撰了《托育机构空间设计之研究》,草拟修订了内政部颁布的《托育机构设施规范》中空间与设备部分,并提出了托育机构空间设计原则及模式。其《都市生活的希望:人性都市与持续都市的未来》一书,强调了设计中的人性化观念。其一些有关城市公共绿地的著作中,也有部分涉及儿童游戏场的内容。(www.xing528.com)
姚时章等编著《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一书,对儿童游戏场地设计的各个具体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对各种设施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均加以研究,对实际工程建设具有参考价值;马建业编著的《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计》中针对儿童游戏的意义、游戏场设计的原则以及设计的实施等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
2005年,北京林业大学学生的作品——“安全盒子”在以“更为安全的城市和城镇”为主题的第42届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风景园林学生竞赛中荣获三等奖。该作品以解决北京菊儿胡同儿童户外活动安全为出发点,在胡同里构建了系列安全盒子,巧妙地解决了中国城市传统社区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安全的问题,为我国研究儿童安全公共空间结构提供了积极的开端。
南京农业大学吴爽在结合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把儿童常遇到的危险划分为交通安全隐患、防范隐患、环境要素安全隐患三方面,最后利用回归分析法初步得出了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安全综合评价模型,为国内儿童安全公共空间研究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2012年出版的《景观设计学——儿童空间与活动》中,专门介绍了最新的儿童在场地中活动的相关理论与设计研究的成果,包括对于儿童活动安全的研讨、户外游戏场地对于使用者的价值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