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范仲淹的人生小目标: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

范仲淹的人生小目标: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范仲淹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魏晋时期,他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誓言,大概会被同窗传为笑话。但在全面推行科举取士的宋代,没有人敢取笑范仲淹的“人生小目标”。入仕之初,范仲淹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1043年,即庆历三年,五十五岁的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为参知政事,进入权力中枢,领导“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人生小目标: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

正是在这样的“唐宋变革”历史背景下,一名生活宋朝寒门子弟,才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制度通道,被选拔进政府,乃至晋升为政府领袖——宰相。

后来成为宰相的北宋杜衍,自幼丧父,母亲改嫁钱氏,少年时投奔母亲,却不容于继父,生活非常落魄,以帮人抄书为生。官至参知政事的欧阳修,也是四岁时失去父亲,“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家里穷得买不起纸笔,只好用荻草在地上练习写字。

杜衍、欧阳修的朋友范仲淹,也是一位寒门子弟,出身寒微,两岁丧父,之后随母亲改嫁朱氏,从苏州吴县迁至山东长山县。所以现在有两个地方都宣称是“范仲淹故里”,一是江南的苏州,一是山东的淄州。

长山朱家算是殷实之家,但少年范仲淹过的却是清苦日子。他在山寺读书,每日饮食都是咸菜就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稍后,范仲淹求学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也是以稀粥为食,“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尽管日子过得清苦,但范仲淹从未对未来失去信心。他十六岁时便立下一个“人生小目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立志从医的人生理想比较寻常,我读中学时的几个小伙伴,今天都当上医生了。而立志成为良相,那就不简单了,首先你得成为一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一个寒门子弟,又没有朝中大人物做靠山,居然放言要问鼎相位,这不是白日梦吗?如果范仲淹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魏晋时期,他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誓言,大概会被同窗传为笑话。如果他生活在世族制度犹存的隋唐,当上宰相的机会也微乎其微,近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在全面推行科举取士的宋代,没有人敢取笑范仲淹的“人生小目标”。

公元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一条尽头便是相位的通道。至于能不能走到尽头,就看他的造化与能力了。入仕之初,范仲淹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广德军,今在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即州一级政府的司法官。这个经历,跟祁同伟有点接近,都是被下放到偏远地方当司法官员。(www.xing528.com)

之后,范仲淹当过知县、书院教习、州通判、知州,还在陕西领过兵,跟西夏人打过仗,论人生的剽悍,范夫子远胜于祁厅长。1043年,即庆历三年,五十五岁的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为参知政事,进入权力中枢,领导“庆历新政”。宋朝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不妨说,范氏庶几实现了拜相的人生目标

从少年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梦想,我们可以看到宋朝读书人对于社会上升通道的信心;范仲淹的仕途经历也让我们相信,那个时候的社会上升通道确实是值得信任的。

而这一社会上升通道的维持,主要便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实行。

元朝时科举式微,但明清两朝,科举制度又继续为无数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社会上层的制度通道。旅美华裔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的研究发现,从明代至清代,虽然平民向上流动的机会出现渐减的趋势,但就整个明清时期来说,社会仍然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

遗憾的是,由于从朱元璋时代开始,朝廷偏好以僵化的“八股文”取士,以至于选拔出来的官员,对“兵刑、财赋、河渠、边塞之利病”漠不关心;及至获授官职,治理一方之政时,却“懵然于中而无以应”。特别是晚清之时,局势大变,这种庸碌的官员更是难以适应近代化的挑战,导致科举制度无辜受累,遂于1905年被清政府宣布废止。

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宣告结束,但历史似乎尚未做好准备迎接新时代的来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