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胡味:艺术作品中的西北少数民族韵味

胡味:艺术作品中的西北少数民族韵味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字我在此解释为西北少数民族的味,比如我的家乡种植“胡麻”,它来自内蒙古。可以说,在藏区工作生活的汉族人,大多已藏化,已经有一半变成了“胡人”。这种“胡味”有一种少数民族的强悍、粗犷的精神张扬,有一种威武不屈的血性激奋。这种藏地宗教情怀与内地佛教气氛是大相径庭的,这也是画中显著的“胡味”。画有“胡味”更有了特点、长处,“胡味”是异味,但它却是民族味,正味,纯味。

胡味:艺术作品中的西北少数民族韵味

“胡”字我在此解释为西北少数民族的味,比如我的家乡种植“胡麻”,它来自内蒙古。“胡琴”即二胡,也许来自西亚、新疆等地。

中国文化有着尤为丰富的特质,这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不断混合杂交分不开的。中国画作为传统国粹,那是至纯至正的中国文化,中原汉族文化的经典。但就这个经典中,不纯粹是汉人一家之言,而是民族融合的混合体。近代汉文化已在西藏融入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期生活在藏区的汉族同志的生活习惯,基本适应了藏区少数民族为主的生活习惯,吃穿住行,基本藏化。有不少汉族同志还娶了藏族老婆,生育了具有藏汉血统的儿女后代。可以说,在藏区工作生活的汉族人,大多已藏化,已经有一半变成了“胡人”。

我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进藏,在藏工作生活了40年,40年中,生活工作中打交道最多的是藏族同胞。内地的生活习惯、穿衣吃饭、住房交友已藏化得很严重。尤其自己酷爱的西藏自然山水,神山大川,表现的外在形式或内容主题,都紧紧地联系着藏文化的精神。虽说工具仍使用墨汁宣纸,但调子已接近西藏山川的原色主调,山中的一草一木,寺院,生灵,牛羊都是藏地的产物,传达着藏人的智慧和才能,一看就是西藏的画、西藏的人、西藏的建筑,每一幅都是解不开的西藏情结,散不去的藏地意蕴,通篇洋溢着藏区、藏地、藏文化的味道,这个味道我叫它“胡味”。(www.xing528.com)

这种“胡味”有一种少数民族的强悍、粗犷的精神张扬,有一种威武不屈的血性激奋。这种“胡味”还有着高天厚土、雪野冰河的伟岸、美貌,当然还有藏传佛教的肃穆、静谧、平和与淡远。这种藏地宗教情怀与内地佛教气氛是大相径庭的,这也是画中显著的“胡味”。

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淌着其他少数民族的血液,这是不容置疑的,汉族本身就是融合了边疆少数民族之后发展起来的。作为汉文化,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成了汉族的主要艺术内容。西藏山水画少了正统的汉人成分,融进了太多的藏族形式、藏族符号,这是藏汉文化杂交之后的产物。画有“胡味”更有了特点、长处,“胡味”是异味,但它却是民族味,正味,纯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