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仁学:孔子的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仁学:孔子的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仁”的概念,古已有之。此时,“仁”的涵义比较单薄。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创立的“仁学”体系,成为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31]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仁”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因此,“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3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39]孔子由“仁”的思想引伸出“德政”和“举贤才”的政治主张。

《仁学:孔子的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仁”的概念,古已有之。《尚书·金滕》里有“予仁若考能”的文句,“仁”与技巧相联系;《诗经》里有“洵美且仁”,“其人美具仁”,“仁”与美相联系。此时,“仁”的涵义比较单薄。到了春秋时代,“仁”的涵义丰富起来,《左传》中多次出现“仁”的概念,其意义有关政治道德、事功等多种层面。孔子则赋予“仁”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据《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对子贡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创立的“仁学”体系,成为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在篇幅仅万余字的《论语》中,多次出现“仁”,据孔子解释,仁者“爱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1]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这就决定了儒家思想与其它各家的最大相异处。“仁”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因此,“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32]如果说“礼”是行为的尺度,人生的手段,那么“仁”就是行为本身,人生的目的:“仁者,人也。”

“仁”有丰富的,多层次的伦理体现:

“仁者,先难而后获。”[3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4]

“刚、毅、木、讷近仁”。[35]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36]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37](www.xing528.com)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38]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39]

孔子由“仁”的思想引伸出“德政”和“举贤才”的政治主张。

孔子认为对被统治的劳动者实行宽惠,也就是实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而重教化。经济上惠民,即使民“足食,”“所重:民、食、丧、祭。”[40]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41],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认为过分的剥削会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国有家者”的大患。政治上宽民,即反对实行“不教而杀的纯任刑罚的苛政,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42],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43],认为前种方法既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又可让人民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后种方法只能促使人民为避免刑罚而不去犯罪。

为了实行德政,孔子提出“举贤才”的政治主张,“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44],他把民意也列入考虑之列。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以及由此引伸出来的“德政”和“举贤才”主张,就其根本来说,他力图维系行将崩溃的宗法制度。他的基本方法,也是他学说的最精妙之处,就在于把外在的等级制度、历史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从整顿人的社会性(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一般,最亲爱的家庭关系入手,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并以家国同构精神推而广之,讲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45],从而扶宗法等级大厦于将倾。这种由血统而政统而和道统的致思路径,深刻启发了后世儒者,创造出一整套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先由社会政治收缩为家庭人伦,再由家庭人伦发散到社会政治,完成这样一次往返之后,“仁学”便因其植根于亿万人的心深入最切近、最亲密、最难以摆脱、最本能捍卫的血亲观念之上,而获得远胜于其他学派的巩固地位,从而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