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幸福感的实现论

大学生幸福感的实现论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它继承了实现论的思想。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取向主要探索人类发展的法则和存在的生命挑战等,并认为幸福不仅是获得快乐,而是人类真正本质潜能的自我实现。有关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研究者对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的结构也没有达成共识。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对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的定义一方面包括自我实现,另一方面试图指明自我实现的意义及实现它的方法。

大学生幸福感的实现论

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它继承了实现论的思想。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取向主要探索人类发展的法则和存在的生命挑战等,并认为幸福不仅是获得快乐,而是人类真正本质潜能的自我实现。有关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研究者对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的结构也没有达成共识。

Waterman(1993)认为幸福涉及人们与真实的自我协调一致,他将幸福分成两种:一种是“个人表现”,即个体依据“真实自我(true self)”努力生活并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状态,这与罗杰斯的思想很一致;另一种是尽情享乐(hedonic enjoyment)的幸福,即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或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他根据自己关于幸福感的理论,编制了《个人表现行为问卷》(The Personally Expressive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PEAQ),用于实证研究当中,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快乐和个人表现之间的相关。

Ryff和Singer(1989,1995,2000)从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出发,从人类全程发展的角度理解和诠释幸福感。她们总结Erikson(1959)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Buhler(1935)的基本生活倾向理论、Neugarten(1973)的人格改变理论,认为健康是贯穿一个人生活的发展轨迹;再结合Maslow的自我实现、Allport对成熟的界定、Rogers对健全人的描述以及Jung的个性化(individual)的概念,最后提出了心理幸福的六因素模型,即自主性(autonomy)、掌控环境(environmental mastery)、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与他人的良好关系(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s)及生活目标感(purpose in life)。她们在1989年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与社会背景的样本进行分析,其中,青年人、中年人以及老年人三组中有显著的差异(Ryff,1989,1991),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六因素分析,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我国学者崔春华(2005)和刑占军(2004)在大学生与城市居民样本中验证该模型,其结果并不理想。吴双磊(2007)在苏州大学对该模型进行修订,最终得出较理想的五因素模型,分别为良好关系、生活目标、个人成长、自主性和自我接纳。(www.xing528.com)

Ryan和Deci(2000)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对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的定义一方面包括自我实现,另一方面试图指明自我实现的意义及实现它的方法。这种观点建立在假定人们拥有一种基本内在的自我决定倾向性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进行他们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并且使人们能够灵活地适应社会环境。

Ryan和Deci总结得出了三种心理需要——能力需要(need for competence)、关系需要(need for relatedness)和自主需要(need for autonomy),并指出这三种需要的满足对于个体的心理成长、自我和谐性(Sheldon & Elliot,1999)和幸福感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相反,尽管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个体对这三种需要的要求不一致,但是如果这些需要无法在生活中得到满足,任何社会环境下的个体都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因此,社会环境必须提供条件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为个体体验到一种持续的整合感和幸福感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