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痛苦消失带来的幸福感

痛苦消失带来的幸福感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是否想过,什么样的社会,会没有痛苦?是否我们都有了一样的外观,一样的命运,一样的信仰,永远不会衰老,永远不会抱怨,我们就会幸福?可是,幸福是由医疗可以创造的吗?就算快乐了,这就是幸福吗?这样的社会稳定得像一潭死水,没有从失败中吸取经验的过程,就不会进步。

痛苦消失带来的幸福感

学校推荐的书目之中,《美丽新世界》这一本书因名字吸引了我,让我想继续读下去。我对书名美好的图书总是抱有更多美好的期许。因为不知道内容,所以会在主观上对这本书赋予自己愉悦的盼望。所以,便怀着这样一份心情,细读起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来。

但这本书并不是春和景明的旅行游记,亦不是基调鲜明的社会评述,而是对于未来社会一种令人恐惧的状态的抒写。

我们是否想过,什么样的社会,会没有痛苦?是否我们都有了一样的外观,一样的命运,一样的信仰,永远不会衰老,永远不会抱怨,我们就会幸福?这一串提问似乎有点直白且天马行空,因为我们似乎没有想过“消灭痛苦”这个问题。文中的“消灭痛苦”,指向的是一种可怕的预想:人类被分组,组内成员外貌、身体机能、思想,甚至命运都是一模一样的。他们从试管中生长,就像流水线上的平板电脑一样被量产出来,然后送往他们“该被送往的地方”。

《美丽新世界》,(英)阿道司·赫胥黎著,黄津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确实太天马行空了。可是,如此天马行空的推想,便是《美丽新世界》一开始呈现给我的画面。婴孩经过试管中的培育,就被送入“命运决定室”。被“命运决定”为焦化厂公认的“低种人”就要接受氯气、苛性碱喷雾的“毒害”以锻炼他们对危险环境的“免疫力”,再使用“电击”来抑制这些孩子对于大自然学习的意愿。因为让“低等人”读书是浪费社会资源的,让他们接触“免费供应”的自然美景对促进社会消费没有任何的贡献。

和你一样,我也被这种对未来科技直白却残酷的描写吓了一跳:甚至在刚读之时,我的心中甚至泛起一种本能的抵触。但继续往后读,我发现,科技只是这个现代寓言故事的一个壳,重要的是探寻生命的本质──我们需不需要痛苦?人类的一切痛苦是否可以被心理学模型来归纳?文中的“福帝”──弗洛伊德,为什么被那时的人类奉为神灵?

图书馆时,曾经读过一段弗洛伊德思想的简单介绍。因为未深读,只是看到了一些弗洛伊德所经讨论过的案例,以及他由此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弗洛伊德认为自婴孩时期,女儿对自己的母亲,儿子对自己的父亲,就具有天生而原始的敌意的。因为他们,都想成为唯一占有家庭中异性的人。因为父亲“抢夺了自己对母亲的性冲动”,所以儿子心中就根植了对于父亲的恨意,但是随着(大多数)父亲占家庭的统治地位,这种“仇恨”便不得不被消弭下去,转换为一定程度上的“妥协”,以便在这个家庭中“生存”下去。

这种对于人性的理性分析被“超级文明”世界的人称为“福帝的训诫”,在这个超级文明的社会中,为了避免以前人类社会所产生的种种“痛苦”“惊恐”“欲望”,人们发明了种种方式让人“不痛苦”:让人快乐的生,快乐的死,让人永远不会衰老,让人永远感觉心情愉悦,让我们的欲望永远被满足。让人造的一切物质为人创造幸福,让人类的社会由物质与符号统领。说到这里,我想到一部以整容为主题的电影:这里整容医院的院长说他们要用医疗创造幸福。可是,幸福是由医疗可以创造的吗?如果说变美就等于变幸福,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通过人工手段创造出的精致面容,还在一次次演绎着不同的悲剧人生?为了避免悲剧,这个“未来过度”的人们会为不同等级的人进行重复的灌输,教育他们用人造毒品换取幸福,用一切看似荒谬且违反大自然规律的东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并且使得社会就这样维持下去。

这种乌托邦的幻想实质上就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点的“精英主义”的集中体现。他们想要把这个世界建立成没有生老病死,没有悲欢离合;只有享乐,只有放纵的狂欢,只有人们被固化、物化的欲望的所谓“乐土”。这种激烈荒谬的幻想,在一番看似骇人而又惊悚的铺陈之后,本文前半部分的两位主人公:伯纳和列宁娜出场了。伯纳作为“反叛文明”的代表,对“福帝社会”的人类社会表示出深深地怀疑和隐忧,他想要冲破所谓“文明”的枷锁,去探索“文明之外的世界”。这个人物,在我看来,事实上是代替作者向“精英文化”冲击的先锋。同时,伯纳这个人物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引出后文的故事:关于约翰对超现代文明的挑战和“两种世界”的冲突。(www.xing528.com)

我所指的“两种世界”,一个就是前文提到的,由崇尚“精英文化”的“精英”们创造出来的享乐主义超现实国家,另一种则是由所谓落后文明嬗变的我们的“人的社会”,一个真正具有人的品质性格的人类社会。

我并不打算高屋建瓴地谈论一些“变与不变”“社会流动”之类的高深哲学问题。我的知识储备不足,或许我该再多读些书,才能像一些人一样,从这本书的各个方面,抛出一大堆哲学问题来供大家消化。所以我只打算讲一点──我们为什么要经历痛苦。

人们生来就要经受一些痛苦。从母腹中被取出,经历一番痛苦挣扎,切断脐带后,我们便开始了自己的历险。幼年时,不知语,不识路,不知什么是危险,通常横冲直撞,弄伤自己,便开始号啕大哭。这时父母便来教导你:不应该这样,这样的话你会痛苦。所以我们便不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可是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生来就被教导“自己是幸福的”“这个世界永远没有痛苦”“要对自己的一切感到满意”。当我们感到伤心难过的时候,人们便会吸取“梭麻”这种物质上的毒品来换取精神上的愉悦,只是换取而已。因为这个社会的快乐甚至是可以量化的──你要保持两个小时快乐的状态便要吸取两克的梭麻。这种廉价的快乐观早已深深根植于福帝星球的人们的头脑之中,甚至没有人去怀疑,我到底快不快乐?就算快乐了,这就是幸福吗?当然了,他们没工夫这样去想,因为在他们的大脑之中,从幼儿时代就已经强制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就是“快乐至死”,他们在襁褓之中被强制的灌输的“新的总比旧的好”“不快乐就吃梭麻”的声音,就像条件反射,一遇到这些情况他们就照着襁褓中的指导方式引导他们的整个人生。

这样的社会稳定得像一潭死水,没有从失败中吸取经验的过程,就不会进步。当然了,这篇文章被设定在了一个生产力极度发达的背景之下,所以在精英们看来,这个世界似乎没什么可以进步的空间了。他们要做的,只是要管好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不再变化,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为了阻止这些人的进步,莎士比亚的书被封为“禁书”,是不许看的。就如同美国对共产主义著作千方百计地阻挡一样,虽然共产主义是现实真理,美国人也是听不进去的。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崇尚这些。他们不崇尚人与人之间温暖而美好的关系,而只贪图金钱与利益的享受。最能赚钱的人,便是这个社会最应该尊敬的人。最有能力的人,则应该与最会赚钱的人联手,统治这个世界。善良、温暖、慈悲,似乎都成了大工业时代之下廉价的附送品──你要也可以,不要的话我也不强求,反正你过好你自己就好。

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没有了真诚、善良、美好,崇高的父母之情、子女之情、夫妻之情,人怎么可能称之为人!干脆说那个福帝社会里的人是为了维持地球运转所产生的一块肉好了。

常说患难见真情,这话说得极好。因为人类不会放弃痛苦的权利,没用痛苦又何来幸福?在病榻上打出这一字字一句句的书评,这是我兴致所至,乐于去做的。因为我可以在病痛中思考,含英咀华,享受在平时享受不到的、激荡头脑的思维乐趣。这次我的病来得急,也很严重,恐怕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康复。这对于我来说,便是痛苦。身体上受到折磨,精神上亦受到鞭笞。屋漏偏逢连夜雨,高数课我也未能通过,这便是在痛苦中又加了一层,变为苦闷了。但我若总是一副郁郁的样子,生活还怎么过下去?没有死亡,没有衰老,没有悲欢离合,没有阴晴圆缺,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那么和谐。可这样的人生就算是人生了?没有经历过痛苦,一辈子一帆风顺?要我说,没有经历过痛苦、病痛折磨,人生还会完整吗?那么我们又从哪里吸收经验教训,从哪里获得人生阅历,从哪里找一个理由来支持自己挺过现在的挫折,因为心里清楚以前的自己,还有过更难熬的经历。

毕竟,人世间的平衡,就是在痛苦中寻找希望,因战胜痛苦而获得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