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渭县志十卷:历代考述

通渭县志十卷:历代考述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又详细调查通渭志书情况。[乾隆]《通渭县志》共十卷,前有序二,序一为顾竟成撰《通渭县志序》,序二为张志达撰《重修通渭县志序》,凡例十则。[乾隆]《通渭县志》是严格按照《甘肃省通志例略》要求编纂。[乾隆]《通渭县志》官师表最后一位即为何大璋。[道光]《通渭县志》官师表何大璋之后为金洪,直隶人,乾隆三十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乾隆]《通渭县志》为乾隆时期抄本。

通渭县志十卷:历代考述

(一)编纂与内容

康熙五年(公元1668年)至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历三朝,近百年间,通渭再未修志,其间却历经了较大的变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陕西右布政使司驻巩昌(今陇西),六年改为巩昌布政使司。八年改为甘肃布政使司迁驻兰州。康熙五年分陕西省西部为甘肃省,省会驻兰州,地跨今甘、宁、青三省,辖5府、4直隶州,2直隶厅。巩昌府府治陇西,领3州14县。通渭改隶于甘肃省巩昌府辖。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通渭大地震,城北笔架山崩裂,通渭县城几近覆没,死伤百姓达4万余人。县署短期难以修复,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暂拨通渭县入平凉府属静宁州安定监(今马营镇)。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经时任通渭县知县杨逢吉“力请部允”,遂将通渭县治移驻安定监,时称安定监为“马营监”,此时马营监隶属通渭县。乾隆十三(公元1748年)通渭新城建成,复归巩昌府属。通渭县临时县治在马营监历18年。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61年)秋,四川贡生何大璋从北平赴通渭任知县。通渭恰逢旱、雹灾,粮价高涨,何大璋下车伊始,即巡查四乡,见百姓饥寒交迫,便于县城设粥场,供灾民食用3月余。随后又筹款缮修县城。特别是极力劝民栽树,专写《劝民种树文》,鼓励百姓“于河旁池畔,并道左地角,悉行栽植”,“不使地有空间”,以此“济贫乏,赡子孙”。不几年通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后又详细调查通渭志书情况。通渭志书,由来旧矣,屡经兵燹散失残缺,至明万历年间,刘世纶任通渭知县,嘱邑先达白我心,瓒辑四卷,然文献考征不详,用词古奥,记事简略。至清初,濡阳顾竟成与本县士人田遇龙重修补辑,较前更为详细。自万历癸丑(公元1613年)至康熙丙午(公元1666年)五十余年事迹,也了如指掌。从康熙五年来近百年间,经戊戌地震,通渭图书典籍沦亡,事迹湮没,县志未修,为通渭一大缺憾。于是何大璋闲暇之时,于故老处博访遗闻,于里巷间采访民间传习,于断碣中掇拾残文,于荒烟里探寻往迹,广搜博采,索取遗文。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聘通渭博学之士张志达编次,何大璋亲为指导,传授决策。张志达编纂时,对所有材料中缺漏之处进行补充,简略之处予以详述,去冗删繁,不到数月,完成初稿。还未及审校,恰遇督府两院因修辑省府通志,檄令省内各郡县呈报修辑志书。何大璋即召集县衙各书吏,誊写后装订成册,及时呈送巩昌府,以备采用。

[乾隆]《通渭县志》共十卷,前有序二,序一为顾竟成撰《通渭县志序》,序二为张志达撰《重修通渭县志序》,凡例十则。内附通渭县疆域图、今县城图、今县治图、古县城图、古县治图及通渭八景图。卷一形图星野,附灾祥总记、气候节序。卷二沿革,疆域,形胜山川,古迹,风俗物产。卷三建置,含城池、公署、学社、坛庙、仓廒、杂置、佛寺、道观、神祠、牌坊、集市桥梁、铺舍、墩堡。卷四官政,含田赋、丁役、经费;典礼含庆贺、开读、鞭春、护日,祭祀、到任、乡饮、约讲、宾兴、乡射。卷五官师。卷六选举。卷七宦迹列传、人物列传。卷八、九、十艺文。(图3.2-1)

[乾隆]《通渭县志》是严格按照《甘肃省通志例略》要求编纂。如旧志对星野较为混杂,疆域内外另分卷,此志按《甘肃省通志例略》,标分星野、躔次,占验另为一卷,并附灾祥节候。旧志各项中的议论过多,与记载体裁不合,此志按《甘肃省通志例略》定大纲,简略概述。对山川关隘陵谷,虽名称古今不一,仍按原称呼。对建置城池、庙宇、仓厫等经多次变更,虽古迹不存,但前人经营缮修,心力劳瘁之功劳不可泯没,皆简略叙述,以存其迹。贡赋见行额粮经费外,全部登记。典礼庆贺祭祀诸大典以新制,其余按照旧志所载登录。艺文,有关地方风化者方可收入。对秩官人物虽有丰功显爵,但奇才异行,按例不得述,盖论定必俟将来,其文告辞章有益于民生、国计者亦收录一二。因此志仅是初稿,内容略为粗略,类目略显杂乱。

图3.2-1 [乾隆]《通渭县志》抄本书影

(二)修纂者简介

何大璋,字锦江。四川宁远府会理人,贡生。清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1759—1764年)任通渭知县。任期内,建树颇多,倡议民众,广栽树木,以济贫乏,赡子孙,并撰有《劝民种树文》传世。灾荒之时,设粥场以供灾民,筹集款项续修城池,主修县志。

2005年《通渭人物志》载何大璋任职时间为清乾隆二十六年到三十一年(1761—1766年),此系有误。其实[乾隆]《通渭县志》张志达序中很清楚:“今上御极廿四年秋,特命锦江何侯来宰是邑。”可知,何大璋是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秋到通渭任职。[乾隆]《通渭县志》与[道光]《通渭县志》官师志中记载均可相互佐证,“何大璋,四川宁远府会理人,二十四年任”。[乾隆]《通渭县志》官师表最后一位即为何大璋。[道光]《通渭县志》官师表何大璋之后为金洪,直隶人,乾隆三十年任。由此推断,何大璋在通渭任职时间为清乾隆二十四年到二十九年(1759—1764年)间。

张志达,通渭人,清乾隆癸酉科(公元1753年)副榜贡生。学力深厚,行止端方,文有韩朝苏海之气,诗追陶质谢湛之工。能文善诗,有《铁锡沟》《通渭八景》等诗作传世。

(三)版本考述

1.抄本

据张志达[乾隆]《通渭县志》序可知,此志修成初稿,未能核审,也未及付梓,恰遇督府两院因修纂省府通志,檄令省内各郡县呈报修纂志书。何大璋即召集县衙各书吏,誊写后装订成册。故该志现仅有抄本传世。此在[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景星耀序中也得佐证。景序曰:“乾隆间,邑广文张志达搜访重修,亦未付梓,邑志遂尠传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乾隆]《通渭县志》为乾隆时期抄本。(图3.2-2)

图3.2-2 [乾隆]《通渭县志》乾隆时期抄本(www.xing528.com)

2.影印本

《故宫珍本丛刊》,系2001年由故宫博物院和海南出版社经十年编辑出版的大型丛书,全书共731册。其第83册辑有[乾隆]《通渭县志》,(清)何大璋修,张志达纂,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修抄本,据故宫博物院藏本扫描影印。(图3.2-3)

《中国地方志集成》,2008年12月由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巴蜀书社联合编辑出版,是一套国内外选收方志最完整、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的大型方志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收录民国以前甘肃地方志49种104册。第九卷收录有[乾隆]《通渭县志》,所采用底本仍为故宫博物院藏本。(图3.2-4、5、6)

图3.2-3 《故宫珍本丛刊甘肃宁夏府州县志》书影

图3.2-4 《中国地方志集成》

图3.2-5 《中国地方志集成》第九卷

图3.2-6 《中国地方志集成》[乾隆]《通渭县志》书影

(四)学界考评

张维《陇右方志录》:“[乾隆]通渭县志十卷,十册,存,写本。清乾隆二十六年县人张志达著。卷一形图星野,四目,灾祥总记。卷二沿革一目,疆域一目,形胜山川四目,古迹一目,风俗物产十一目。卷三建置十四目。卷四官政五目,典礼十目。卷五官师六目。卷六选举七目。卷七宦迹人物四目。卷八九十艺文上中下七目。

维案:此志编次以纲统目,而一目之中复析数子目,如星野既分分野、躔度、占验三目,复附以气候节序。官政典礼二目,分类尤近琐碎,且纲目亦多牵混。故宫图书馆所存抄本,亦似有错误遗忘,今考其大略,存录如右。而与光绪县志凡例所云,旧志十卷,其目九十者仍未合也。今之通渭在秦为戎之襄邑,汉置平襄县,为天水郡治,后汉改属汉阳,魏晋略阳郡又属略阳,北魏为安阳县地,隋为长川县地。至唐贞观三年而废。宋始置通渭砦,改县未几又废,金复为县,历元明清弗改。此志云汉灵帝时属南安,唐天宝时属陇西,宋改安远,金名鸡川,皆与史志无征,又以城川古城为古渭州,亦为非是,古渭州即今之陇西,于通渭无于与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