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渭县志考述-历代通渭地方志考述

通渭县志考述-历代通渭地方志考述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弘治]《通渭县志》考述[嘉靖]《陕西通志》内引有《通渭志》的内容。此志张维在其《陇右方志录补》重新有考:“[弘治]《通渭县志》,佚。明弘治武功康海著⑤。”后邵国秀先生再次考证:“早在[正德]《武功志》修纂之前,康海就曾为甘肃的通渭编纂过一部县志,即[弘治]《通渭县志》,这一事实,鲜为人知。惜其原书不存,后人难窥全貌。⑦”因是志早佚,其卷数、内容、版本等情况已无从考证。

通渭县志考述-历代通渭地方志考述

(一)[弘治]《通渭县志》考述

嘉靖]《陕西通志》内引有《通渭志》的内容。卷二十七之风俗:“民性质实,业务农桑。(会宁宁远、伏羌、通渭《志》)。”由此可知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以前通渭就有志书。

张维写《陇右方志录》时,仅通过嘉靖《陕西通志·风俗》和[万历]《重修通渭县志》秦大夔序推断明万历前通渭有志。后经张维先生再次考证,在《陇右方志录补》中确认了此志为明弘治间由太史康海所纂。《通渭县志》(1990)将此志著录为太史康俊(字封山)主纂,此系有误,将康海之名与字均著错。此志张维在其《陇右方志录补》重新有考:“[弘治]《通渭县志》,佚。明弘治武功康海著。”通渭弘治时期修志的直接证据是[康熙]《通渭县志·后跋》有:“吾渭邑志,自弘治中太史康对山先生编修,而后至万历年间邑侯刘公重辑之。”张维先生加有案语:“通渭在万历前仅有一志,世不知为对山所修,且其书矣久佚,兹得康熙志残卷,乃依其后跋而录之。”后邵国秀先生再次考证:“早在[正德]《武功志》修纂之前,康海就曾为甘肃的通渭编纂过一部县志,即[弘治]《通渭县志》,这一事实,鲜为人知。惜其原书不存,后人难窥全貌。

因是志早佚,其卷数、内容、版本等情况已无从考证。

(二)修纂者简介

康海(1475—1540年),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晚号沜东渔父。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幼即天资聪慧,志趣广泛。入县学时,杨一清提学关中,得其卷,大奇,即以“天下士”许之。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5年)中举,十五年(公元1502年)康海28岁时,举殿试第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参与纂修宪宗、孝宗两朝实录。

康海为官刚正不阿,不媚权贵。当时刘瑾擅权,势倾朝野,慕康海之名,且以同乡之由而欲招其为同党,康海断然拒绝。后李梦阳因弹劾刘瑾入狱,李梦阳在狱中以片纸写“对山救我”,康海才去见刘瑾,李梦阳得以释放。同时都御史张敷华因违忤刘瑾,刘瑾欲借湖广仓储浥烂之事治罪,康海对刘瑾说:“吾秦人爱张公如父母,公忍相薄耶?”张敷华得以幸免。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刘瑾案发被诛,康海以“瑾党”罪而罢黜。

康海因仕途失意而意志消沉,恣情放荡,终日与好友王九思等相聚于户、杜名山大川间,制乐作曲,演唱“秦声”,以山水声伎自娱。他家居三十年,自操琵琶,创建自家戏班,人称“康家班社”,创“康王腔”。官场可怜秦腔幸,康海以一己之力壮秦腔之基,推动了秦腔艺术的发展。“康王腔”作为秦腔四大门户中影响较大的一派,在秦腔发展史上,创下了永存的勋绩。

康海在弘正时期名动天下,影响极盛。这固然因为他为天下科举之魁,且试策被推为明代第一,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作为“前七子”中的重要人物,倡言复古,在传统诗文尤其是散文方面开了一代风气。康海读书甚广,学识博杂,富有史才、粗通地理。除参与《孝宗实录》修撰外,在戏曲方面,有堪称明代最好杂剧之一的《中山狼》。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又编纂了《武功志》,共三卷七目(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选举),仅两万多字。简而有体,质而弥文,辞直事核,记述人物善恶并著,有褒有贬,是有明一代简体志的代表,此书历来被视为方志的典范。《四库全书》所收方志寥寥,对此志却评价独高。“王士祯谓其‘文简事核,训词尔雅’;石邦教称其‘文简而明,事赅而要,且其义昭劝鉴,尤严而公。乡国之史,莫良于此’。非溢美也。”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康海卒。遗囊萧然,仅留存大小鼓钗300余副。传世著作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武功县志》《张氏族谱》《历史》等。尤以《中山狼》和《武功县志》著称于世(图3.1-1)。

图3.1-1 [正德]《武功县志》书影

(三)康海与通渭之渊源

康海作为明前“七子”之一,名震弘治正德两朝,曾为翰林院修撰,能为通渭修志,他定与通渭有着颇深的渊源。

图3.1-2 《明故中宪大夫河南开封府知府王公配宜人张氏合葬墓志铭》拓片

据《通渭县志》(1990)载:“二十世纪县城农民平田整地掘井时出土《明故中宪大夫河南开封府知府王公配宜人张氏合葬墓志铭》墓碑(图3.1-2、3),现存于平襄镇城关村南门社王克仁(王瓒之后裔)家。”墓碑属青石灰岩质,碑高1.2米,宽0.8米,厚0.13米,楷体竖刻。此碑由赐进士及第前翰林院国史修纂儒林郎经筵讲官武功康海撰文,赐进士及第解州判官前翰林院国史修纂儒林郎经筵讲官高陵吕柟书丹,赐进士及第□大夫吏部文选司郎中致士前翰林院国史检讨经筵讲官鄠杜王九思篆额,长安叶文举、张锦刻石。碑文载“公讳瓒,字宗器,上世祥符人也。始祖思义隐德不仕,元季兵乱,弃家从蜀徽州居临巩间。谓西土莫若通渭地僻,耕牧便也,于是遂定居通渭,而子孙世为通渭人也。……配宜人张氏亦通渭人,慷慨君子张孟宗之女。……生男子二人,女子二人。长应麒,正德庚午举人,娶海表叔鸿胪阎公中女,生子德光、德华。德光嘉靖壬午举人,娶参议阎钦女,德华方业进士,娶举人杨廷济女。卢同知廷宰子淳畅主事,华子怀侯郎中一元子同,皆应麒女夫也。次应魁,娶张氏通判之女,其女长未许聘,而季聘县丞牛魁子载道。陇西何鸾者,宜人长婿,次女早殁。……明年十月九日,应麒举宜人与公合葬东川之阳,遣德光来,出按察副使欹湖马应祥所撰行状,谓海在亲末,当铭公之墓石”。此文在万历版《康对山先生集》卷四十四亦有载。从此段文字可知,通渭王瓒长子王应麒娶康海表叔鸿胪阎公中女为妻。生二子,德光、德华。

图3.1-3 《明故中宪大夫河南开封府知府王公配宜人张氏合葬墓志铭》(局部)

万历版《康对山先生集》卷四十一《登仕佐郎鸿胪寺序班阎公孺人赵氏合葬墓志铭》:“夫序班,海姑表诸父也,……生男子四人,瀚、沧、浙、溥。……女子四人,长嫁兵部尚书李公之孙顺义学生桂,次嫁翰林院修撰滕霄,又次嫁王应麒,又次嫁萧奇元,皆举人也。”从此段文字可知,鸿胪寺序班阎公为康海姑表父,其三女嫁于王应麒。另据余春柯《康海著述交游考》考证:康氏与兴平(后徒长安)阎氏的亲戚关系始于阎铎。阎铎,天顺成化间诗人,世呼“警菴先生”,举景泰辛未进士,累官至浙江右布政使,娶康海曾太父太常公康爵之女。故阎序班为康海表姑父。

万历版《康对山先生集》卷四十四《陕西庚午举人东野王君墓志铭》:“君讳应麒,字梦祥,别号东野居士,家世安定人也。曾祖某,祖某,父某起家,辛丑进士,开封知府,盛德善政,至今人诵之,配淑人张氏生君。少有奇志,中庚午举人高等,累试礼部不利。故人相厚者劝之选,不从,曰:吾何若栖迟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嘉靖丙申三月六日,以疾卒于家。由生成化己亥月日,春秋盖五十有八云。於乎!天生英迈之才,于君乃不逮。其施设于世,而遽夺之,非数也邪!君娶兴平阎氏,故顺天尹警庵先生之孙,赠刑部郎中鸿胪序班公之子,于予为表妹。生男子二人:德光,壬午举人;德华,县学生。女三人,长嫁医官卢淳,次聘监生畅怀,季嫁秦安学生侯同。孙男一,震奇,德华出。孙女二,幼未许聘,德光出。”此段文字叙述更为详尽,王应麒娶兴平阎氏,故顺天尹警庵先生之孙,鸿胪序班公之女,康海表妹。

万历版《康对山先生集》卷四十二《甥妇杨氏墓志铭》:“表甥王德华以嘉靖乙酉冬十月八日丧其新妇,葬后七年,辛卯秋七月赴试过武功,出其兄德光之状,乞予铭其墓石。”从此段文字可知,王德光、王德华为康海表甥。

经上四段文字相互佐证,通渭人王应麒为康海表妹夫。王应麒,字梦祥,别号东野居士。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庚午科举人。授以司务职,固辞不受,隐居循世,终身以诗文自娱。王瓒之长子,王德华、王德光之父。

康海不仅先后为通渭王瓒、王应麒、王德华妇杨氏撰写墓志铭,还与王德光、王德华兄弟交游甚密。仅《康对山先生集》中所载,王德华过访康海家1次,王德光过访康海家3次。且与德华二人相互间分韵赋诗,德华才华敏捷,对山自叹不如。在嘉靖本《对山集》卷三,尚有康海为王德光所赋诗二首。

送王德光

近山西往扶风县,过予极口重夸羡。

通渭诸生王德光,才思清新不多见。

予也闻之笑未言,傍人那识为亲眷。

此生自小殊老成,果然弱冠即知名。

古来颖锐物不隔,十六人中当横行。

霜蹄欲踏层冰裂,区区万里应超绝。

中式西还谒草堂,气象浑涵原自别。

尊翁豪爽近数希,与尔今为联翼飞。

短歌送尔意安极,还看春风得意归。

按:嘉靖元年八月,徒弟河、婿张之渠、甥王德光同举乡试。其后王氏至浒西过访,德涵赋诗送之。

雨中柬德光

仲冬犹作雨,淋沥转过秋。

万里俱重晦,千家如系囚。(www.xing528.com)

幸汝能归国,嗟予未愽游。

徒多山水意,惆怅未登楼

在康海《沜东乐府后录》上卷《小令·水仙子》中尚有为王德光所作散曲一首:

戊子九日示王甥

草堂欢宴夜将更,甥舅相逢感慨增,年时谩有登高兴。有篮舆谁与行,老人家枉自多情。快及煞蒲菊酿,萧疏了诗酒朋,那里寻弃书生

(笺:作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王甥,指王德光,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举人,康海阎氏表妹之子。)

其实在历代《通渭县志》中,均有康海与王家的相关记载,只是未能引起学界重视。如[乾隆]《通渭县志》卷之七人物列传王应麒条下:

“王应麒,公号东野先生,中林先生之子也。正德庚午科中式。威仪端庄,议论侃侃,正气英发,无所回避,铨曹授以司务之职,乃坚辞不就。栖迟于东野之乡,因自以为号。尚志修身,以诗文自娱,竟终身不仕,士林亦高之。太史公康海有像赞云:恭而不骞,英而若潜。气凌太华,腹吞百川。皇穹弗吊,君龄弗延。周旋虽窒,颀伟幸傅。升堂开卷,逖望知贤。贺矣王公,妙思久玄。”

从上文可知,康海曾为王应麒撰写过像赞。像赞,是为人物画像或人的相貌所做的赞辞。自古获像赞之殊荣,“必先人勋业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者”,才能在宗谱中留其像、立其传。配置在姓氏宗谱的先公遗像后面。撰写赞像者,一般为当代或后世之名人

同样,王德华条下:“王德华,公字汝实,号兰谷逸士,应麒公次子,中林先生之孙也。嘉靖年贡生,学识宏博,才华豪迈。尝与太史公康海对山先生分韵赋诗,对山亦逊其捷,每叹以为不及。惜其诗文销蚀不多见,尝于《王氏家乘》见其楷书,整严有正人君子之风,所著有《家乘》《周声集》《参订乐府》行世。”

综上可知,康海与通渭王瓒家族有着姻亲关系,交往甚密,因此他能为通渭撰修志书,也在情理之中,且也难能可贵。

(四)修纂时间考疑

学界对弘治时康海修撰《通渭县志》,已成定论。笔者通过重新稽考,认为这一定论还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一是从康海经历看,弘治时期康海无暇为通渭撰修县志。

一部县志的修撰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从康海的经历来看:康海生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就学于牛氏(号东原),年十八入县学,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举乡试第七,次年赴会试不第,十五年举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即太史公之始。次年九月得假送其母归故里,十八年(公元1505年)武宗即位,复奉母入京,修《孝宗实录》。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为武宗经筵讲官,三年(公元1508年),充会试同考官,同年冬十月,康海丁忧归武功。守制三年,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因刘瑾案,康海以“瑾党”罪罢黜。

由此可知,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康海年仅14,后一直致力于科考,至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举进士第一,时年28岁。弘治十六年回家,十八年武宗即位又入京,开始修《孝宗实录》,康海为官8年,弘治间仅3年,他应无暇为通渭修志。

二是语言上的歧义引发了学界对康海修纂《通渭县志》时间的误判。

对此志的考定,张维先生和邵国秀先生的考证依据均是[康熙]《通渭县志·后跋》:“吾渭邑志,自弘治中太史康对山先生编著,而后至万历年间邑侯刘公重辑之。”此段中“弘治中太史康对山先生编著”句是一个标准的歧义句式,即可以理解为“弘治中/太史康对山先生编著”,也可以理解为“弘治中太史/康对山先生编著”,句式一是说,康对山在弘治时期修纂了《通渭县志》;句式二是说弘治时期曾任太史的康对山先生编著。因康海在弘治十五年举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纂。明清两代,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故称翰林院修纂为太史。学界采用句式一得出了此志为明弘治时期所修,而采用句式二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不一定在弘治时期编修此志。

三是从康海的作品来看,其大部分创作于正嘉时期。

康海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举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以“瑾党”罪罢官,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卒,终年66岁。为官8年,居家30载,其作品大部分创作于罢黜里居之时,即正德、嘉靖两朝。如著名的《武功县志》编纂于正德十四年,杂剧《王兰卿传奇》创作于嘉靖五年,嘉靖十年序《雍录》《长安志》,十三年序《商州志》、十四年序胡缵宗《秦安县志》,其《对山集》中大部分作品均创作于正嘉时期。以此推断,《通渭县志》应修纂于正嘉时期。

四是从[万历]《重修通渭县志》白我心序可知,万历时期正德、嘉靖之前通渭旧籍尚存。

白我心[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后序曰,“正嘉而上往籍之记载虽存,庆历以来新躅之缺略殊甚”,可知其时正德、嘉靖以前的通渭旧籍之记载尚存,而其后也就是隆庆、万历之后事迹缺失。如白我心所述有所考据,笔者以为此志修纂时间应在嘉靖年间更为合理。

五是[嘉靖]《陕西通志》所载通渭史志资料下限至嘉靖年。

引有通渭志内容的[嘉靖]《陕西通志》修撰于嘉靖辛丑三月,即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成于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十一月。《陕西通志》的编撰者马理、吕柟二人“卜竹林祠为馆,各率从游之士,载所藏群书,肇纂修之事”。可见,《陕西通志》编纂所采用的素材,主要取之于群书,且在风俗考中明确提到,通渭风俗来源于《通渭志》,可知[嘉靖]《陕西通志》中通渭部分史料来源于《通渭县志》。在[嘉靖]《陕西通志》通渭乡贤科贡中最后一位是王德光,其为嘉靖壬午科举人,即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由此可推断,通渭志的修纂时间应在嘉靖元年(公元1485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04年)期间,因康海卒于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十二月十四日。

六是[嘉靖]《陕西通志》所选通渭史料的编纂颇有康海风格。

康海所著的《武功县志》,是有明一代简体志的代表,此书历来被视为方志的典范。其简而有体,质而弥文,辞直事核,特别是记述人物善恶并著,有褒有贬,为其他志所少见。而《陕西通志》名宦中对通渭人物的记述完全与《武功县志》对人物的记述一致。如“牛励,博平人,明经,洪武二十二年知通渭县,公勤廉干,抚民有方。九年考满,父母奏留,复任九年。卒,子孙入邑籍。至今令人犹称仰”,“张叔祥,巴县人,弘治初举人,知通渭县,存心正大,处事光明”。由此推断,[嘉靖]《陕西通志》修纂时所依据的《通渭县志》即为康海所修。

七是从方志的统计数据分析,明代大部分方志修纂于嘉靖万历两朝。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对现存方志数据统计,明代方志992种,其中嘉靖所修340种,万历所修358种。从甘肃明代方志的纂修来看,共纂修方志91种,其中嘉靖年间纂修25种,万历年间纂修21种。以此推断,通渭万历前的这次修志,在嘉靖时期更为合理。

八是从通渭王瓒家族与康海的交游来看,主要集中在嘉靖时期。

康海为通渭纂修县志,其最重要的因素是康海与通渭王瓒家族的姻亲关系。两家交往最为频繁是在嘉靖时期,14年间仅见之记载达5次。第一次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王德光过访康海。康海《送王德光》诗后按语云:“嘉靖元年八月,徒弟河、婿张之渠、甥王德光同举乡试。其后王氏至浒西过访,德涵赋诗送之。”第二次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王德光为祖父王瓒请铭于康海。《明故中宪大夫河南开封府知府王公配宜人张氏合葬墓志铭》载:“明年十月九日,应麒举宜人与公合葬东川之阳,遣德光来,出按察副使欹湖马应祥所撰行状,谓海在亲末,当铭公之墓石。”第三次是《沜东乐府后录》记载嘉靖七年王德光与康海曾相逢:“草堂欢宴夜将更,甥舅相逢感慨增。”第四次是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王德华为其妇杨氏请铭。《甥妇杨氏墓志铭》载:“辛卯秋七月赴试过武功,出其兄德光之状,乞予铭其墓石。”第五次是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王德光为其父王应麒请铭于康海。《陕西庚午举人东野王君墓志铭》载:“德光等将君葬于开封公之域,来请铭于予。”

综上分析,康海修纂《通渭县志》在明嘉靖年间更为合理。

(五)学界的考评

1.张维

《陇右方志录》:明《通渭县志》,佚。嘉靖《陕西通志·风俗》引有通渭志。万历通渭志秦大夔序‘通渭故有志,岁久事逸,卷帙残缺,与无志同’。

《陇右方志录补》:[弘治]《通渭县志》,佚。明弘治时武功康海著。嘉靖《陕西通志·风俗》引有《通渭志》,[万历]《通渭志》秦大夔序“通渭故有志,岁久事逸,卷帙残缺,与无志同”。[康熙]《通渭志·后跋》“吾渭邑自弘治中太史康对山先生编著,而后至万历间邑侯刘公重辑之”。维案:通渭在万历前仅有一志,世不知为对山先生所修,且其书亦久佚,兹得康熙志残卷,乃依其后跋而录之。

2.邵国秀

邵国秀先生《甘肃省地方志考略》:早在[正德]《武功志》修撰之前,康海就曾为甘肃的通渭编纂过一部县志,即[弘治]《通渭县志》,这一事实鲜为人知。惜其原书不存,后人难窥全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