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渭县新志修订纪实-历代通渭地方志考述

通渭县新志修订纪实-历代通渭地方志考述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修通渭县新志》1册,内容为[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卷十二艺文。依牛士颖所撰《编纂大旨》《通渭县志採访条例》《简要采访目录》等来分析,笔者以为题名《续修通渭县新志》较为合理。艺文,以[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艺文基础上增益。

通渭县新志修订纪实-历代通渭地方志考述

(一)编纂与内容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通渭兵荒匪患不断,自然灾害频发。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改道,通渭县改属陇南道,旋改渭川道,治今天水,民国五年全县行政区由原里改为5区56村。民国九年十一月七日,宁夏省海原发生8.5级地震,通渭境内自西向东150余里,自南至北130余里,民居房舍、衙署及公共斋舍多数倒塌,死2.8万余人,伤3.12万人,山崩8处,灾情惨重。民国二十六年,通渭代理县长曹扬挥聘请通邑贡生、省参议员牛士颖主纂通渭县志,此为民国时期第一次修志。为了保障县志的修纂,成立了县志编纂机构。牛士颖亲自编撰了《编纂大旨》《简要采访目录》《通渭县志采访条例》。据牛士颖所撰《通渭县志采访条例》来看,此次修志内容共设九个门类。(图3.3-1)

舆地:沿革、疆域(里甲村庄附)、山川(堡砦附)、形胜、古迹古墓、关隘、道路、桥梁、井泉池、地质、气候、物产。

建置:县城、县市、廨署、仓廒、庙坛、庙产。

民族:种类、氏族(家谱附)、户口、家庭之组织、信仰之类别、宗教之派别、风俗社交之习惯、方言

民生:衣服、饮食、器具、社会之娱乐、生活方式

民政:县政府、县议会、县党部、自治、团练保甲、司法、警政、水利度量衡、烟禁。

财赋:田赋、丁赋、杂税、税捐、仓储、市籴、差徭、货币、赋债、官产。

图3.3-1 [民国]《续修通渭县新志》采访条例

教育学校、书院、义学、新学校(毕业志附)、学产、女校、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图书馆、阅报室)。

军政:军制、边防、匪患、保安。

艺文。

从上可以看出,此次修志,就像当时的整个中国一样,处在新旧交替之中,沿袭旧志的体例,插入了一些诸如民生、民政、教育之类的新类目,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民国政府颁布的《修志事例概要》的要求。

据牛士颖所撰《编纂大旨》,此次修志,内容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删除了八景之说。“海内各志天文则冠以分野,地域则丽以八景,千篇一律,习为惯例。”“八景则滥觞于长安、潇湘,余率牵强附会,惝恍无稽,兹从部例,概从删除。”

二、疆域山川采用新技术进行勘查,测量图绘。“旧志舆图率以丹青写意出之。穿凿歧误,识者齿冷”,“兹以新法踏勘全境,分别测绘,总图之后,附以分图。务使辖境山川,了如指掌”。县城县署图共绘六张,“兹乃依张志古今并列,以民九地震以后之新图合而为六”。

三、所有礼典一概删除。惟坛壝地址列建置一门,自应乃旧,并详注兴废始末,以存古迹。

四、文武官弁廉俸粮料之额,民国后官制变更,此项悉废,自宜删除。

五、增加了边防寇警。“通邑当四达之区,历代战防恒有事于斯土。旧志自汉及清,边防寇警记载靡遗。迨民国以来,变本加厉,尤其甚焉,兹就采访所及,汇编一册,附于同治战防之后。”

六、官师人物改用表式,对民国以来之官吏,耳目所及闻见者,稍加按语,以别贤否。

七、“古籍古物或摄照片,弁诸卷端,或详注出要,附于建置之后,不列专门。”(www.xing528.com)

(二)修纂者简介

牛士颖(1882—1942年),字锐卿,也作芮青,号梦云楼主、卧云山樵。今通渭鸡川牛家坡人。拔贡。曾任甘肃省参议室参议员、甘肃省通志局编辑。后致力于文献典籍的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书法。为清朝良吏牛树梅孙,牛瑗子。著有《陇上优伶志》《梦云楼诗稿》《梦云楼杂集》。

(三)版本考述

图3.3-2 [民国]《续修通渭县新志》手稿

《通渭县志》(1990)对此次修志的考证是“《续修通渭县志》已写出一部分誊清稿,后因抗日战争而停修,其资料和誊清稿全部散佚。”笔者在甘肃省图书馆查阅其他资料时,偶然碰到了此志的部分手稿(图3.3-2)。有牛士颖亲笔撰写的《编纂大旨》《通渭县志采访条例》《简要采访目录》数十页,另有《续修通渭县新志》1册,内容为[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卷之十一人物。《重修通渭县新志》1册,内容为[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卷十二艺文。其中《编纂大旨》为誊清稿,起首为“通渭县志卷首,编纂大旨”,其他均为手稿。甘肃省图书馆前辈在整理时,对此疑惑不解,并在其志封面撰有题记:“按此志系抄通渭县新志卷之十、十一、十二部分,经核对无误,以假作《续修通渭县新志》,不知何意。一九七五年四月记。”细读牛士颖的《编纂大旨》,此惑可解。“旧志自前明万历中白君我心创其始,继之者为顾邑侯竟成(康熙五年)。张君志达(乾隆二十五年),最近则苟君廷诚(光绪十九年),迩来又四十余年矣。今欲重修,当依旧志为依据,顾白志以代远年湮无从搜觅,顾志亦残缺不全,可资考证者惟张、苟两志,然其书晷成于前清时代,既已过渡,体例亦遂不符,兹就两家记载斟酌损益,按时去取,一以存前代之文献,一以符部颁之新例,非敢于昔贤箸述妄有疑议也,后之阅者当蒙谅解。”当时距光绪十九年苟廷诚修志已历四十余年,此次修志“兹就两家记载斟酌损益,按时去取,一以存前代之文献,一以符部颁之新例,非敢于昔贤箸述妄有疑议也”。在《采访条例》中,艺文部分未列其内容,可见艺文部分就以[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为基础,再稍加增益即可。

从题名来看,所抄部分题名为“重修通渭县新志卷”,具体卷数未标记,可见当时前面部分的卷数尚未定下。关于此志的题名,《通渭县志》(1990)著录为《续修通渭县志》,而甘肃图书馆著录为《续修通渭县新志》。依牛士颖所撰《编纂大旨》《通渭县志採访条例》《简要采访目录》等来分析,笔者以为题名《续修通渭县新志》较为合理。理由如下:其一,此志以[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为基础而续修,如人物“所访应自光绪十九年后,所有本区仕宦文学忠义孝友各项人物,详录事实,从速赍局”。艺文,以[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艺文基础上增益。其二,此次修志,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的革新,引发了其修志体例、内容、方法的创新,如此志的编纂,删除了旧志中必设的八景、典礼等,增加了民政、民生等,山川始用测量图绘,古迹采用拍摄照片。因而名以新志,恰如其分。

此稿残卷现存于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文献部,馆藏号:671.65/213.7801,著录为:“(续修)通渭县新志,十二卷首一卷(清)高蔚霞修(清)苟廷诚纂。一册。”此系显然张冠李戴,因此而误导业界认为此志稿已散佚。此志应著录为:(民国)续修通渭县新志(稿本),牛士颖纂。

附:牛士颖所撰《简要采访目录》(图3.3-3)

一、山川、道路、关隘、形胜以及河渠桥梁古迹古墓,旧志虽有,殊嫌简略,矧数十年来,几经沧海,今若从事修辑,非另行踏勘,详核记载,断难证实,此不可不留心考一也。

二、人物列传为全志精华,所访应自光绪十九年后,所有本区仕宦、文学、忠义、孝友各项人物,详录事实,从速赍局,以凭编辑。

三、军政、匪患亟应详细考查,按时记录,庶将来着手编辑,不至于无头绪,致贻疏漏之讥。

四、各区物产,旧志亦简略,此次亟应逐项考核,至如五谷蔬果药草,尤宜按所产之多寡,详为标注,庶后之考方物者,一目了然。此项在今日最为切要,非可以具文视之也。

图3.3-3 [民国]《通渭县志简要采访目录》

五、节烈一门,在前清为重要,在民国为私德,乃各区所赍访料,多半以此塞责,一若除此外,再无可访者,以后务宜各项一体注意,勿斤斤于此一端也。

六、以后来稿务需装订成册,以免零星失遗,所有历次访稿,采访处亦需存一副册,以防意外之变,是为重要。

以上各项不过就旧志所有作为提前采访之件,务希诸君于年底造册赍局,否则素餐之诮,昔人所耻,鄙人惟有辞退,以避贤路。沿冀爱我者有以谅我也。

牛芮青

此稿并函烦即油印,速行传递各区为要,并请安协纂阅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