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代通渭地方志考述》10卷成果

《历代通渭地方志考述》10卷成果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渭五十余年未能修志,虽山川、建置如故,但其礼制、田赋、官师、人物、艺文均有变化,因“历年久而考究无证,事类繁而耳目难辨”③,故田遇龙遍访遗迹于故老,搜集记载于名家,仰籍于县内贤达君子及有志教化者,集众之识,终于编成[康熙]《通渭县志》。[康熙]《通渭县志》共十卷。(三)版本考述[康熙]《续通渭县志》修纂成后即刻板印行,现仅有卷八、九、十存世,藏于甘肃省图书馆。

《历代通渭地方志考述》10卷成果

(一)修纂与内容

明末清初通渭境内战乱和自然灾害不断。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军两度攻通渭县城,生灵涂炭。清至康熙时,疆域辽阔,社会政局日趋稳定,经济文化得以发展,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全国普选良吏,派往各地。康熙二年直隶安州举人顾竟成任通渭知县。当时通渭还未能从兵荒马乱中得以恢复,百姓灾难深重。康熙五年又遇终年大旱,六年,春旱,夏涝,秋霜,全县颗粒未收,百姓流离乞讨,死者不计其数。顾公治邑如家,爱民如子,亲撰《请蠲征详文》,及时上书总督巡抚,如实反映通渭情况。上查属实,发粮救济,免征7年税赋。康熙六年秋冬,云南彝族反清,势逼西北。清军驻防兰州、庄浪,分守临洮、巩昌。庄浪驻军急需粮草,由通渭承担运输,催粮官吏,唯恐祸及己身,隐县情不报。顾竟成不顾及个人得失,亲撰《禀呈输运困苦情形》文,直言上报。顾公在任七年,恰是通渭自然灾害频发之年,人口死伤外流甚多,土地日趋荒芜,但亡丁仍然在册,让幸存者负担逾重。他又撰《请免包赔亡丁》《详蠲免旧逋》《申请设法垦荒》等文,接连上书。经呈请,将荒田、亡丁尽数上报,前后豁免通渭粮银四万有余。三年后,通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民风景观,焕然改观。

通渭县志自明万历刘世纶编修,至康熙年间五十余载,再未修志。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顾竟成念及通渭志书残缺不全,曾叹曰“昔人失修而俟之后人,安知后人不更俟之如前人也,予不继而修之,谁则继而修之者?”于是以旧志为基础,“删其繁琐,补其缺漏,让通渭山川人物再焕,劝戒贞邪再昭,文章礼乐再新”。纲目既定后,嘱通渭贡生田遇龙编次。通渭五十余年未能修志,虽山川、建置如故,但其礼制、田赋、官师、人物、艺文均有变化,因“历年久而考究无证,事类繁而耳目难辨”,故田遇龙遍访遗迹于故老,搜集记载于名家,仰籍于县内贤达君子及有志教化者,集众之识,终于编成[康熙]《通渭县志》。

[康熙]《通渭县志》共十卷。其内容依顾竟成序为:卷一疆里,含星野、古迹、山水、关门。卷二建置,建置大者城署、学校、仓场、坛社必载,小者铺、坊、园、市集、墩堡、庙宇、僧会司、养济院依其旧志全录。卷三礼制,繁文与祀典兼载。卷四田赋,田赋中疆亩、生齿、税钞,均“以时考之,非往昔也”;地产不厌琐屑,谷、菜、瓜果、花木、禽兽、药物均收录其中。卷五官师,官师前代无法考证,由明至其时,各纪录而无褒贬者,不敢超越。卷六人物,人物无论忠义、孝悌、节烈,凡知者一概记载。卷七选举,上自科第、明经、贡士,下至例监胥吏,以至中宦、耆民,全记录在册。卷八艺文,艺文中诰敕、碑记、赞传序、诗文、书牍,本亦稀少,一概编之。卷九拾遗,卷十正讹。后张维先生见其志残卷八、九、十后,发现此志刻本内容与顾竟成序所言不一致。卷八人物。卷九、十为艺文。考证认为序写得较早,志在付梓时又做了修改与调整。

(二)修纂者简介

顾竟成,字遂初,号云门。直隶安州(河北省安新县)人,举人。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任通渭知县。因重教化,省刑罚,薄税敛,务节俭,革兵役,停兵站,劝垦荒,善抚恤,使百姓重获生计,外流者逐渐归乡,有“召父杜母”之称,“断案如神”之誉。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离任,祀于“名宦祠”。

田遇龙,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贡生,通渭人,曾任陕西潼关训导。

(三)版本考述

[康熙]《续通渭县志》修纂成后即刻板印行,现仅有卷八、九、十存世,藏于甘肃省图书馆。(www.xing528.com)

《通渭县志》(1990)、《甘肃方志通览》均著录为:“早佚,现存知县顾竟成序一,田遇龙序一,艺文四篇,八景诗多首,在乾隆光绪等《通渭县志》均有载。”经张维先生考证,该志尚有残卷传世,为卷八、九、十。是志卷后有跋,为谁所撰,不明,待后考证。此志残卷存于何处,惜张维先生未能注明。笔者在甘肃省图书馆查阅[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副本时,见此副本首页有小序,内容为:“明万历间刘世纶修,白我心纂,通渭县志原刻本,存卷一、二、三,一册,为不多见之书。余录数卷,孙韩二君录大部分,成此副本。原书‘知县事蜀阆中刘大绶重校’一行字,与其他四行不同,疑刘大绶补刻。二、末页有缺,最后七人系由清志(顾志或张志)残本中录出。三、所缺之卷四,秦序作目二,或能于清志中补辑,稍后拟一试。”并用红笔在“顾志”二字边上勾勒。最后用红笔注有:“刘志一册,顾志一册,均藏西北书。”“书”字外加方框,应为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文献书库之意。经此推断,此残卷应存于甘肃省图书馆无疑,但在甘肃省图书馆各类目录中尚未查到,估计是尚未著录或著录有误,甚为遗憾。

(四)学界考评

此志学界大多以为早佚,故对此志的考证极少。仅张维在《陇右方志录》《陇右方志录补》有考证。

《陇右方志录》:[康熙]《通渭县志》十卷,佚。清康熙五年知县安州顾竟成修。卷一疆理(四目)、卷二建置(十目)、卷三礼制(二目),卷四田赋(四目),卷五官师,卷六人物,卷七选举、卷八文艺,卷九拾遗,卷十正伪。

维案:此志早佚,其类目见光绪志载竟成旧志序。

《陇右方志录补》:[康熙]《通渭县志》十卷,佚。清康熙五年知县安州顾竟成修。卷一疆理(四目)、卷二建置(十目)、卷三礼制(二目)、卷四田赋(四目)、卷五官师、卷六人物、卷七选举、卷八文艺、卷九拾遗、卷十正伪。

维案:此志早佚,其类目见光绪志载竟成志序,旧为依录如右。近得残卷,卷八为人物,卷九十为艺文。考又与竟成自序不同,或序为初作,付刻时复有改移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