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历史考证与文学创作

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历史考证与文学创作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流传“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孟姜女哭长城”是否真有其事历来争论不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被证实纯属文学创作。宋元时代,以孟姜女为主题的文学故事已经广泛流传。孟女闻讯赶来,恸哭不已,把长城哭塌,收拾好范杞良的尸身,归葬故里。“姜”字传递了孟姜女是齐国女子的信息。

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历史考证与文学创作

民间流传“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孟姜女哭长城”是否真有其事历来争论不一。

后人主要是拿长城来批判秦始皇耗尽民力,甚至说秦朝因此而亡的,这种说法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真实存在的。增筑以上三段新长城,加上修复燕、赵旧墙,工程总量不算小,不少地方还是穿山埋谷而成,而且只用了八年时间(公元前214年开始大规模修筑,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时停止),必须快速、高效、大量地集中人力,是名副其实的高强度作业。另一个原因就是后世文人的附会与想象了。

关于修长城的人数,后人使用的数字,有三十万、三十六万、五十万、一百万等。《淮南子·人间训》说:“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东结朝鲜。”《史记》说的是“发兵三十万”,两者差了二十万,显然难以确定五十万的准确性。《中国通史》第五册则说是“三十六万”。《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则说:“据估算,当时投入筑长城的部队约五十万,民夫约五十万,总人力不下一百万。”由于没有提供具体的估算方法,所以也难判断其准确程度。用一百万除以一万里,一里站一百个人,那不是边墙,而是人墙。筑长城需要多少人呢?

《淮南子》说,秦始皇“发卒五十万”,由蒙恬率领,修筑长城,“中国内郡挽车而饷之”。于是男人不能在田间耕作,女人不能在家里纺织,无衣无食,也得去拉车运输。这就给人一种错觉,除了五十万军队之外,还动用了无数百姓,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该书还说,为了运转粮草物资,中国东西南北的广大地区,道路两边的排水沟里,无不填满了尸体。该书把修筑长城和南平百越都说成是“五十万”。

水经·河水注》引用了一段话:“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死了那么多人,搞得大家都不愿养孩子了,养大了也白养,反正都要去送死。

司马迁也说,他自己去北边,沿途所见蒙恬所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于直道,固轻百姓力矣。这是司马迁的观感,筑长城确实消耗了民力,但消耗了多少,他没有说。他是严谨的,知道的说出来,不知道的不乱讲。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摘抄主父偃的话说,秦始皇携战胜之威,欲伐匈奴,李斯曰不可,秦始皇不听,派蒙恬将兵攻胡,暴师于外十余年,死者不可胜数。又使天下百姓飞刍挽粟,转运粮草,启程时装三十钟,到达时仅剩一石,有效运送率才百分之一(有人还说只有一百九十二分之一或二百四十分之一,疑莫能定)。道路死者相望,天下始叛秦。——主父偃为了劝阻汉武帝不再伐匈奴,很可能故意夸大事实。

附在该文之后的徐乐也劝阻汉武帝说,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征战十余年,男人披甲,女人转输,苦不聊生,死者相望,所以在秦始皇死后,天下就乱了。——徐乐的目的与主父偃一样,但他把南北用兵放在一起来谈,相对要公正一些,是否到了“死者相望”的地步,还应该画个问号。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被证实纯属文学创作。孟姜女实有其人,但不生在秦朝,也跟秦始皇长城没有任何关系。《左传》记载说,齐国南下攻莒,一个名叫杞梁的人战死了。杞梁是贵族,不是普通百姓,他的妻子按照当时的礼法规定,坚持要求齐庄公来家里吊唁。

到了汉代,故事有所变化。齐庄公吊唁完走了,杞梁妻在莒国城下抱着丈夫的遗体痛哭,路人为之垂泪,这里,地点已由杞梁家变为莒国城下。她哭了十天十夜,把城墙哭塌了,举身赴淄水而亡。再往下传时,又变成哭倒边墙。这个边墙,是齐长城,离莒国四五十公里,而非秦始皇长城。

杞梁妻的故事在汉代流传甚广,《烈女传》《说苑》中都有记载。由汉代文人创作的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也提到这个烈女子:“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谈,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www.xing528.com)

到了唐朝,故事又变化了,哭塌齐长城变成了哭倒秦始皇长城。唐朝前期,李白赋诗说:“城崩杞梁妻,谁道土无心。”(《白头吟》)李白这里提到的还是“城”,而非长城,更不是秦始皇长城。但另有证据表明,就在唐明皇时期,杞梁妻已经与秦始皇长城联系起来。唐末五代时,一个号为“禅月大师”的贯休和尚,在其大作《杞梁妻》中,明确把杞梁妻与秦始皇长城扯在一起: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宋元时代,以孟姜女为主题的文学故事已经广泛流传。其中一个为《范杞良一命亡沙塞,孟姜女千里送寒衣》,说范杞良是修筑秦长城的逃犯,躲入孟氏园子来,适逢孟女沐浴,身体为范杞良所见,于是成婚。婚后不久,范杞良又被抓去筑城,在工地上暴露了逃犯身份,被处死刑,尸首埋筑于长城之下。孟女闻讯赶来,恸哭不已,把长城哭塌,收拾好范杞良的尸身,归葬故里。“姜”字传递了孟姜女是齐国女子的信息。

再后来,范杞良的名字也有做万喜良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地方,一说在河北秦皇岛,但陕西宜君县南有一个地名叫哭泉,也说与孟姜女有关,而变成一眼流不尽的泉水,因此得名哭泉镇。陕北本来缺水,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哭泉水势还很旺盛,所筑公路时常被浸毁。而江南也有一处与孟姜女有关,难怪有的故事把范杞良(万喜良)说成南方人,被抓到北方去筑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终于找到筑城之处,但万喜良已经死了,埋于长城之下。她痛哭三天三夜,也把长城哭塌了。

蒙恬大规模修筑长城只动用了三十几万人,前后八年,绝对不会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即使说加重了秦朝人民的负担,也不符合事实。在秦朝整个的劳役中,筑长城最多只占五分之一,而且是为了巩固边防,非个人享乐。赵国、齐国、魏国都修筑过边墙,赵国长城最长,南北加在一起,总长有1200公里,为蒙恬新筑长城的三分之二,为何它没有导致赵国灭亡,反而是赵国强大的标志?何况赵国国力最多只及秦王朝的七分之一。后世评论者不对这些数据进行一个比较,而简单袭用汉代人的说法,实不可取。

秦长城遗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