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南地方政权与内地政治关系

西南地方政权与内地政治关系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长和国建立时,内地唐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时唐朝剑南西川为节度使王建所控制,王建与唐朝中央及南诏政权基本断绝来往,西南地区与内地联系也因此而被阻隔,内地不知南诏的政权更迭,南诏亦不知内地的政权变化,西南各民族与内地之间的交流暂时中断了。西南地区虽不能与剑南西川联络,只有采取其他途径与内地交往,蜀地不通则从今两广地区与内地联系。同光三年,后唐伐蜀,给西南地区各民族与内地恢复联系带来了希望。

西南地方政权与内地政治关系

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篡蒙氏政权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

大长和国建立时,内地唐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时唐朝剑南西川为节度使王建所控制,王建与唐朝中央及南诏政权基本断绝来往,西南地区与内地联系也因此而被阻隔,内地不知南诏的政权更迭,南诏亦不知内地的政权变化,西南各民族与内地之间的交流暂时中断了。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王建称帝,国号大蜀,[80]史称“前蜀”。

西南地区虽不能与剑南西川联络,只有采取其他途径与内地交往,蜀地不通则从今两广地区与内地联系。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大长和国王郑旻求婚于南汉,同光七年(929年)得到南汉政权的同意,《新五代史·南汉世家》载:“七年……是岁,云南骠信郑旻遣使致朱鬃白马以求婚,使者自称皇帝母弟,清容布燮兼理、赐金锦袍虎绫纹攀金装刀、封归仁庆侯、食邑一千户、持节郑昭淳。昭淳好学有文辞,与游宴赋诗,及群臣皆不能逮,遂以隐女增城县主妻旻。”[81]这是自南诏末年与唐和亲以来,西南民族与内地的又一次和亲。

同光三年(925年),后唐伐蜀,给西南地区各民族与内地恢复联系带来了希望。时任后唐军招讨的郭崇韬定蜀后,“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82]西南地区一些民族也因此与后唐进行交往,两林部落、牂牁及昆明族归附后唐,《新五代史》载:“天成元年(926年)……冬十月丁亥,云南山后两林百蛮都鬼主、右武卫大将军李卑晚使大鬼主傅能何华来……二年……八月乙酉,牂牁使宋朝化及昆明使者来。”[83]与此同时,郭崇韬还试图与当时的大长和国联络,《新五代史》载:“同光三年,魏王继岌及郭崇韬等破蜀,得王衍时所俘南诏蛮数十人,又得徐蔼,自言尝使南诏,乃矫诏还其所俘,遣蔼等持金帛招抚南诏,谕以威德,南诏不纳。”[84]徐蔼在唐僖宗时曾随李龟年出使南诏,[85]前蜀王衍时与南诏应是又发生了战争,故有“所俘南诏蛮”,这次对大长和国的招抚没有成功,然而其后却有两林、牂牁及昆明等族的归附,这些民族的归附已使西南地区各民族与中原内地的联系得到部分恢复。(www.xing528.com)

后唐明宗时(926—933年),后唐又一次试图与西南地方政权联络,《新五代史》载:“至明宗时,巂州山后两林百蛮都鬼主、右武卫大将军李卑晚……明年(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遣左金吾卫将军乌昭远为入蛮国信使,昭远不能达而还。”[86]这次努力又未功,可能是由于多年内地与西南地区缺乏交流,故而道路不通,导致“不能达而还”。

而当时的大长和国似乎得悉此次后唐联络的意图,两月后也派人到大渡河,大长和国的联系信物经多次中转才到巂州,其中艰难可见。此应当是中原与西南各民族恢复交往的大好良机,但后唐又派乌昭远前往探寻通大长和的道路时却又不能成行,除道路遥远外,恐有其他原因。此次未能继续与大长和国联系,其后由于后蜀孟知祥与后唐关系若即若离,成为割据势力,[87]后唐与西南地区的关系中断,内地与西南的关系又中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