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伞头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论文研究成果

伞头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论文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的发展在推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是为有文字载体的伞头秧歌提供了新的传播形式。老一辈的老年人智能手机普及率低,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受伞头秧歌的影响少,伞头秧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尴尬的境地。另外,临县伞头秧歌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适应环境变化;保护者必须根据其实际的生存现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伞头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论文研究成果

科技的发展在推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是为有文字载体的伞头秧歌提供了新的传播形式。智能手机的出现,带来的是人与人更为便捷的交流。由于村里外出人员越来越多,为了方便村内事务,现在几乎村村都有微信群,除了重要的事情,平常人们在闲聊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选择在群内语音唱伞头秧歌。伞头秧歌的传承从专业伞头和业余爱好者的手里传到了每一个曾经的参与者手中,那些曾经只能在现实伞头后面跟着的扭手也终于有机会成为“伞头”,这样一种身份的扭转除了带来心理的满足感之外,更是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也有部分人员选择静静欣赏别人演唱,用“记忆”来完成对伞头秧歌的参与。虽然有了新的传播方式,但是却有参与人员单一的问题。老一辈的老年人智能手机普及率低,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受伞头秧歌的影响少,伞头秧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尴尬的境地。

但微信有一个问题是不能支持多人同时视频,同时演唱的受众单一,时间长了不免有些乏味。网络视频直播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直播平台最近两年呈现火爆式增长,越来越多的伞头利用业余时间投身直播,这种新的平台成本低,只需要一个账号,就可以开一个房间进行直播表演,对设备要求也不高,一台电脑或手机都可以。视频直播的优点是受众广,不再局限于认识的人,只要下载该软件的人都有机会随时进去观看,熟人也可以通过精准搜索查找到想找的人,更重要的是平台有打赏功能,如果喜欢该节目,可以直接通过刷礼物来表达,收到的礼物则可以兑换成金钱。这种有偿式的表演,更进一步让不出名的“伞头”利用业余时间自发进行传承。有名的伞头也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直播表演,答谢一直喜欢他们的朋友们。毕竟他们的现场表演难得一见,通过网络媒体,近距离地观看成为可能。

新的传播方式是民众基于现代传媒技术做出的自我调整与适应。但是这种调整与适应是为了方便个人演唱或者收听。从长久考虑,这种调整与适应还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从宏观上把握方向。但是政府也不能占据主体地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是应该靠民众“唱戏”。(www.xing528.com)

今天,新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世界,5G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我们的非遗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利用新的技术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更为便捷的通道将是相关部门重点考虑的。应该注意到的问题是很多当地民众是出于爱好自发学习伞头秧歌的,学习过程中不免面对效率低、走弯路等问题,相关部门应该鼓励优秀的伞头传承人以行政社区为单位,招募志愿者,进行免费的推广教学活动,同时与地方性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利用高校人才和现代化技术手段,为那些想要在网上通过各种形式推广当地非遗的人士提供技术性的科学指导。这个过程,除了可以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也增强了民众的参与感和使命感,虽然部分群众不会唱伞头秧歌,但是却能用这种方式与伞头秧歌保持深度联系,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加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当地政府应该关注2000年以后出生的这一代人的精神诉求,因为临县伞头秧歌作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地方风俗民情,蕴含着当地民众对于生活和自然及生命的理解或感悟,理所应当被“00后”这一代所了解。笔者认为,对下一代的培养,应该将本地的非遗纳入学校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加强学生对本地非遗的认识与了解,同时要求拿过补贴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义务授课。这种授课也方便传承人和下一代直接进行面对面交流,三者之间形成直接互动,使得传承活动流动起来,解决传承断层问题。伞头秧歌也可以编进校本课程,这样的音乐选修课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临县伞头秧歌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适应环境变化;保护者必须根据其实际的生存现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