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埃及雕塑揭示-汉帝国风云录

古埃及雕塑揭示-汉帝国风云录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金字塔和神庙建筑艺术相适应,古埃及雕塑也已比较发达,表现对象涉及人与动物方方面面,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太阳神神庙、陵墓的狮身人面像和历代法老坐像。在古埃及,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狮身人面像实际上是古埃及法老的写照。图34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狮身人面像以外,埃及雕塑作品还有许多,形式多种多样,有石板、木板浮雕、彩陶塑、着色石雕人像、着色肖像雕刻等。

古埃及雕塑揭示-汉帝国风云录

金字塔和神庙建筑艺术相适应,古埃及雕塑也已比较发达,表现对象涉及人与动物方方面面,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太阳神神庙、陵墓的狮身人面像和历代法老坐像。

图33 狮身人面像,高21米,长57米,相传完成于公元前2611年。

狮身人面像(Sphinx,音译“斯芬克斯”)(图33)坐落在开罗西南的吉萨大金字塔近旁,高21米,长57米,耳朵就有2米长。除了前伸达15米的狮爪是用大石块镶砌外,整座像是在一块含有贝壳之类杂质的巨石上雕成。面部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海夫拉的脸型。相传公元前2611年,海夫拉到此巡视自己的陵墓——海夫拉金字塔工程时,吩咐为自己雕凿石像。工匠别出心裁地雕凿了一头狮身,而以这位法老的面像作为狮子的头。在古埃及,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狮身人面像实际上是古埃及法老的写照。由于它状如希腊神话中的人面怪物斯芬克斯,西方人因此以“斯芬克斯”称呼它。原来的狮身人面像头戴皇冠,额套圣蛇浮雕,颏留长须,脖围项圈。经过几千年来风吹雨打和沙土掩埋,皇冠、项圈不见踪影,圣蛇浮雕于1818年被英籍意大利人卡菲里亚在雕像下掘出,献给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胡子脱落四分五裂,埃及博物馆存有两块,大不列颠博物馆存有一块(现已归还埃及)。像的鼻部已缺损了一大块,据说是拿破仑士兵侵略埃及时打掉的,实为讹传,它是被朝圣游客中世纪伊斯兰苏菲派教徒砸掉的。历经4000多年的狮身人面像,现已痼疾缠身,千疮百孔,颈部、胸部腐蚀得尤其厉害。1981年10月,石像左后腿塌方,形成一个2米宽3米长的大窟窿。1988年2月,石像右肩上掉下两块巨石,其中一块重达2000公斤。

图34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狮身人面像以外,埃及雕塑作品还有许多,形式多种多样,有石板、木板浮雕、彩陶塑、着色石雕人像、着色肖像雕刻等。法老塑像最著名的有卡纳克神庙门口和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图34)。(www.xing528.com)

埃及雕刻造型呈现明显的程式化:固定的姿态、装束和色彩,类似立体绘画的浮雕。国王、贵族的雕像尺寸大而姿态庄严,仆从则不受程式约束,姿态随意,接近于生活中的形象。在埃及雕像造型的特征中,程式化的标准是正面律法则,该法则源于强烈的宗教信仰。人死以后复生是基于灵魂与冥体的重新结合,这就必须为灵魂的复归找到门路。为达到这个目的,塑像雕造便出现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造型取正面律。凡法老王及王族成员,都取正面律,躯体以对准鼻尖与肚脐连成的正中线而作左右对称,这种对称,正是各种姿式(立、坐、蹲等)中最稳定的样子,这种样子才能使灵魂在复活时轻易地找到复归的门路;另一种是注重结构,形式化,着重刻画人物头部,其他部位刻画得较为简略;面部轮廓写实,表情庄严;根据人物地位的高低确定比例的大小。

《书吏凯伊》像(图35)是古埃及一件杰出的艺术雕像,属于第五王朝时期。它刻划了一个身份低微的人物——书记官的形象。雕像中肩胛骨的准确刻划,肥胖的胸部,松弛的腹部,自然盘坐交叉的双腿,都充分体现了艺术家高超的写实技巧和正确的解剖学知识。雕像的眼睛尤其引人注目,眼球是用铜料镶边,雪花石膏填白的,瞳孔上还嵌着闪亮的水晶珠球,使得这双眼睛非常富有神采。当时埃及的雕塑艺术几乎被法老和贵族所垄断,雕像受到严格的程序化限制,僵直呆板;而同时创作出的一些身份较低的人物的雕像,则因较少受到局限而更偏重于写实,显示出高度的现实主义艺术技巧。这尊《书吏凯伊》像就是它们中的典范。现在出土的古埃及书吏像很多,唯独这一尊结构最完整,表情最真切,也最富有艺术魅力。

图35 《书吏凯伊》(Vizier Kai),石灰石彩绘雕像,高52厘米,约公元前2600年,现藏巴黎卢浮宫

尽管埃及雕像按照“正面律”塑造,然而人物的容貌却十分写实,这种在同一作品中复合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的做法,正是埃及美术的重要特征。如前所言,这种写实造型当然也源于埃及人的一种信仰,容貌具有某个人物生前的肖像特征,也是便于灵魂找到可栖的所在。不过这种肖像性又非流露情感的生动表情,而是这个人永不变化的稳定表情,因此形象给人以冷漠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