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历史典故匠心传承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历史典故匠心传承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匡胤一听,连连点头。赵匡胤—一将他们扶起,命其各自重新就坐,又亲自给他们斟酒劝菜。赵匡胤一律批准,至此,以友好的方式收回了他们手中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这也是太祖赵匡胤重视教育的真实写照。为了确保大宋江山千秋万代永不覆灭,太祖赵匡胤想尽办法提拔有才有德之士。赵匡胤是深深懂得这一浅显道理的,要不,一杯水酒竟不费吹灰之力就换取了重臣手中的兵权,手段高不高明?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历史典故匠心传承

故事回放

公元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史称宋太祖。

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有一件事一直令他茶饭不思,耿耿于怀。那就是当初他在陈桥驿被手下将士所逼,黄袍加身,夺了周朝的江山;他怕自己现在的朝臣也学自己的样子,有朝一日夺了他大宋的江山。但是他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一连几日,闷闷不乐。

这一日,宰相赵普要求晋见。赵匡胤一听,忙令太监召他进来。赵普进来,行礼之后,直截了当地问太祖赵匡胤:“微臣见陛下这几日郁郁寡欢,不知是何缘故?”赵匡胤一向视赵普为心腹知己,见他如此一问,便也毫不隐瞒地说道:“自唐(后唐)以来,仅仅几十年间,帝王换了8姓、12人。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朕欲在我朝摆脱这种局面,将兵患平息在萌芽之中,卿以为可有长久治安之计?”

赵普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立刻明白了太祖所担心之事。其实此事他也早就想过,只是未曾寻机与太祖商讨而已。此时见太祖向自己征求意见,正是一个献策的好机会,便道:“陛下所言极是,自唐以来战乱不止的原因就是地方权力太大,君弱臣强。依臣之见,要想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削弱地方兵权,收归中央。而此举最好的办法便是……”说到这,赵普上前一步,凑到太祖赵匡胤的耳边悄悄说了一计。赵匡胤一听,连连点头。

第二天,太祖赵匡胤便命有司在偏殿大排宴席,款待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等几个结拜兄弟。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正当大家酒酣耳热、开怀畅饮之时,赵匡胤忽然叹了口气。石守信等人不由得一愣,纷纷起身离席,向赵匡胤施礼问道:“不知陛下因何事烦恼?可否说与臣下听听?”赵匡胤抬头扫了一眼众人,似乎想说,但最终还是咽了下去,挥手道:“不过一时感慨,不说也罢,你们还是快快喝酒罢!”

众人一听,面面相觑,越发觉得内中蹊跷,但一时又不知如何相问才好。还是大将石守信来得快,后退一步跪倒在地道:“陛下与臣等现在虽君臣之称,但臣下斗胆冒昧地说一句,当初我们是结义的兄弟,曾发过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今陛下遇到不开心的事,不说与臣等,让臣等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赵匡胤闻此,方说道:“既是如此,朕就直说了吧。众爱卿别看朕做了皇帝,觉得一切都顺心如意了。其实朕这个皇帝做得非常不开心。朕知道众卿为朕立下了汗马功劳,丝毫没有二心。可是谁又能保证你们的部下没有二心呢?有朝一日,也像朕一样,黄袍加身,众卿又有何办法呢?不瞒众位爱卿,朕就是为此事茶饭不思啊!”

众将一听就明白了,皇上是怕他们将来谋反,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个个吓得脸色苍白。为首大将石守信慌忙跪倒,连连叩头道:“如此说来还请陛下为臣明示一条道路。”

赵匡胤见状,忙上前搀起石守信道:“爱卿莫要多心,你我情同手足,朕绝无加害之意。朕只是怕日后你我兄弟反目成敌,故出此下策,还望众卿见谅。”顿了一顿,他又继续说道:“人生短暂,转瞬即过。众位兄弟不如释去兵权,各自回乡。朕一定多多赏赐田地金银,你们再多多置些田地房产,买些优伶歌姬,与儿孙后代共享天伦之乐如何?”(www.xing528.com)

众人闻听,这才松了一口气,忙跪下叩头谢恩。赵匡胤—一将他们扶起,命其各自重新就坐,又亲自给他们斟酒劝菜。众人受宠若惊,酒宴最后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了。

第二天早朝,众将纷纷称病要求告老还乡。赵匡胤一律批准,至此,以友好的方式收回了他们手中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宋太祖赵匡胤不愧为一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德君主。他施巧计释去朝中大将兵权后,又把禁卫军两司之一的侍卫司分成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两部分,与殿前司合称为“三衙”。为扫除历代禁卫军专横跋扈的风气,他又任命资历浅的低级军官为三衙使。

在走完这几步棋,稳定朝中的同时,太祖赵匡胤采取了重视文士的政策。他深深知道,没有知识学问的人,国家是不能治理好的。为此,他实施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建宋不久,他就设立儒馆,并把他的启蒙老师辛文悦请到朝廷办学府以培养人才,还降旨增设国子监最高学舍,他甚至经常到国子监看望学生,并赐酒菜。他在任用诸如宰相之类的高官时,都必须是读过书、非常有学问的人,如赵普、卢多逊等几个宰相都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之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太祖赵匡胤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不论出身贫富都可以应举。为杜绝舞弊和走后门的现象,他还设立了复试、殿试制度。宋朝经过改革后的科举制度深得人心。当时的《神童诗》中就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诗句。这也是太祖赵匡胤重视教育的真实写照。

为了确保大宋江山千秋万代永不覆灭,太祖赵匡胤想尽办法提拔有才有德之士。他选择人才,不看资历重水平,只要有能力,就破格提拔。如李鹤、刘琪等人皆因有才由地方县令一步提升为朝中一品大员。即便是过去曾与赵匡胤有怨隙,甚至不止一次得罪过赵匡胤的,他也不随便加罪。只要对国家有用,对百姓有益,他照样提拔。如王彦超、董尊海等人都在赵匡胤不名之时奚落讥讽过他,但赵匡胤皆因二人之才,不计前嫌,将二人分别提为中书令和罗州刺史。

在太祖赵匡胤的治理之下,大宋朝越来越兴旺,可谓日新月异,国富民强。

手段点拨:

有的时候有话明说比暗地里打主意的效果要好很多。有话明说会让手下人感到你对待他们是很真诚的,没有把他们当成外人,这样处理起事情来事半功倍,不然下属可能会花费很大的精力来揣摩你的心思,有时候反倒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赵匡胤是深深懂得这一浅显道理的,要不,一杯水酒竟不费吹灰之力就换取了重臣手中的兵权,手段高不高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