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艺术与艺术设计的转化

环境艺术与艺术设计的转化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与设计这两个词汇不断在作者的学习过程中出现,因此对这两者之间的异同有着相当程度的迷惑。(二)设计品功能性与文化和艺术的关系设计从早期的手工艺产品、工厂生产为到现代形态的产生、延续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人类第一次运用自身的智慧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行为,设计也伴随产生。设计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于功能的追求,也个别发展出形式、实用与审美的文化品位。

环境艺术与艺术设计的转化

研究观察到当今社会中的艺术创作者有时会单纯强调关于自身创作的高度精神性,只关注艺术作品的表达而逐渐与社会脱节产生孤傲与崇高感,使得艺术作品虽然强调源于生活,结果却离生活很遥远;设计师做设计,基本上并非出于个人一己的考虑,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所以研究人在各个层面的使用行为,预测该如何在使用上更加舒适,设计师必须了解到一般的社会需求,进而研发出各式各样符合人体与人性的商品,也渐渐地与个人化的艺术创作渐行渐远。艺术与设计这两个词汇不断在作者的学习过程中出现,因此对这两者之间的异同有着相当程度的迷惑。

在近几年观参观过的大小不同的设计或艺术展览中,总能看到二者互相引用的地方,但却又标明着自己所属的领域,在反复重叠的过程当中,渐渐地无法厘清两词之间的真正差异,界线越分明,反而越模糊;越是通过分类词汇强调彼此的区别,反而更没立场,艺术与设计间真的需要通过词汇来做分类吗?是否有一种东西存在于两者之间成为彼此沟通的桥梁

设计涉及了非常多的方面,本节抽取出两者的决定性差异作分析,即设计出来的东西必须具备“功能性”,艺术的存在可以单纯只为了艺术本身,也就是人的“精神性”。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创做出来的作品让观者观看后,产生共鸣,某些作品甚至可以疗愈心灵,甚至可以影响社会,让大众有更多的多元思考面向;因此,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极具功能性的,本研究试图通过了解设计品的功能性和既存的设计形式来创造艺术品,进而转化设计品所创造出来的实用价值与既定印象,使其进入艺术品的精神性范畴,让被设计出来的物品不单纯只是被改变成艺术作品,而是依旧强调出对象原本被制造出来的功能价值。本节将设计品定义为一个有设计的物品,所以本论文要探讨的就是“物品”的功能性被转化为艺术作品时的各种状态。

(一)设计造物与文化社会关系

“设计”一词,源自于拉丁文Designate,原意为构思、计划,包含绘画、视觉传达、建筑等,随着时代与其时空背景,不断变更含意。时至今日,设计的内容更加复杂,纳吉主张“设计并不只是表面的装饰,而是指具有某种用途、目的,并且统合了社会性、经济性、技术性、艺术性、心理性及生理性等诸要素,且在生产的轨道上,计划或设计可能产生的制品技术”。

设计的诠释随着时间演进范围越来越大。设计逐渐从一个初稿的构思,慢慢转变为现在谈论设计时,直觉会联想到物品的使用功能与实用价值,到了21世纪的今天,物品被制造除了拥有上述所谈论的各种性质,更增加其商业评估判断,然而进入到商业价值体系进行产品制造的时候,其被制造的因素也更加复杂,商品生产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其吸引力,进而让消费者有购买欲望,从构思阶段就已经进入到各种层面的考虑(如消费族群、市场定位及价格等),再继续往后发展商品的造型、颜色等细节,在商品进入市场后,任何我们拿起来的商品,背后都有无数并非商品本身价值的考虑,一个简单的商品选择,背后却乘载了无数社会文化架构下的涵意。

物品的创造与设计创新,都直接地改变了社会结构,某些时候,物品的发明是因为外界物质而开始的,火的发现使得人类开始有了更丰富的进食文化与餐桌礼仪,更加精致的器物发明,导致了大量生活起居器具更加丰富,强化了人类设计造物的能力。从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演化过程中物品的创造由内而外地改变了人类心理及社会环境,随着时代演进而不断推陈出新的物品,更改人类观看与生活的方式,现今艺术扮演着从生活文化中予以省恩的角色,必须了解物品改变的社会情境,从观察中得来的信息,传递出设计所承载的文化力量,通过艺术创作,可以更加针对性地对生活提出质疑,更进一步理解隐藏在每个物品背后的含意。

“生活即是艺术”或者“艺术就是生活”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口号,在各大艺术抑或设计的展览中,已经看到许多作品不断地触及这样的理念,设计性的展览也在许多重要的美术馆里展出,艺评家王柏伟在《设计》一文中提及,“对许多艺术家艺术与设计是如此明显,以至于艺术根本不需要操心任何有关设计的问题。但有鉴于许许多多艺术蒙也设计对象与程序,我们必须说明为什么艺术家一方面能够区分艺术与设计,但另一方面却又能跨越艺术的界线从事设计:艺术与设计的差异看来并不妨碍两者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艺术与设计两者的界线与共性的探讨或许能帮助我们深化对艺术自身的基础认识,并在艺术创造上重新找到某种自外而内的动力来源”。

本节讨论设计一词的出发观点虽然与王所谈及的有所区隔,他谈论的是艺术家通过设计手段来做艺术创作,而本节探讨的则聚焦到设计品被设计出的“功能性”衍伸而成的艺术作品,上述描述里,王期待艺术创作可以通过设计重新找到某种由外而内的来源,在这个最为核心的立基点上与本节不谋而合,一个艺术多元没有边界,试着搜寻围绕在我们生活中的事物主体,了解观察并转化那些被我们习惯的已知,不只是在表象上下功夫,本节真正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通过“设计品的功能性创造出艺术品”?

(二)设计品功能性与文化和艺术的关系

设计从早期的手工艺产品、工厂生产为到现代形态的产生、延续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人类第一次运用自身的智慧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行为,设计也伴随产生。

石器工具可能是最早的设计品。人演化到与猿有所别区后,开始了文明和造物历史,有了文化,即有社会性的意义产生,使得人类在生活中各个层面上得以展开,首先通过设计体现的是物质生活的文化性构成,设计文化也是人类最具交叉性的文化形态,也与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有密切关联。设计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于功能的追求,也个别发展出形式、实用与审美的文化品位。

人类改造自然发展文化,则受文化影响越大,也会使文化效力更强大。而设计作为一种“功能”的载体,器具的发明和应用,首先就是围绕人类的基本需求而展开,以实用功能的解决为前提。

“功能性”在生活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拥有功能性器物决定了文化的发展,设计的原初等于从人类晶底层的生理需求下发展而来,而艺术则是满足了前面五种需求之后,才开始拥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笔者以设计品的功能性作为艺术创作的前提,追溯最底层生理需求产生的文化意识,论及功能性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的角色。(www.xing528.com)

1.将已知的事物未知化

何谓“Re.Design”。简单来说,就是重新设计的意思。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真实’。从无到有,当然是种创造;将已知的事物未知化,也是一种创造。

原研哉提出“将已知的事物未矢口化”,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本节探讨的设计并非只是如何设计一个产品,而是探讨所谓设计品在设计过程中被赋予的精神象征,原研哉谈及艺术与设计的相异的处,指出艺术具有相当的个体性,而设计基本上并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是由社会上多数人发现的共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包含了设计的本质,过程中会产生人类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或精神,即上述提及设计与生产过程中被赋予的精神象征。

2.日常用品视为设计品

生活中使用的日常用品,将其视为设计品,若将设计视为前述中早期的造物行为,久而久之自然变成了大众所熟知的“日常用品”,通过时间改变了人们对物品的观感,但设计品与日常用品的共通点还是基于“实用价值”,也就是它们之间主要服务人类日常生活所需的“功能性”。

“设计”从定义来看,是在制作成品之前的计划或草稿,是为了完成各种需要被制作来增强读者理解的方式,如:建筑物、衣服、产品甚至是艺术品的前期工作,换句话说,艺术家在思考艺术品的过程也可以理解成设计的一环;所以如果大家视日常用品为理所当然的“非设计品”,是因为不觉得这些东西还有“被设计”的空间,有趣的是现在所谓的设计师不断地去设计各种不同的椅子,因为设计必须要符合可以被人类使用的功能性物品,所以依旧建立在这些基本对象上。日常用品的功能依旧是多数设计品在设计的过程与计划草稿必需的元素,即使是经典名椅,就其椅子的功能性,也只不过是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坐”的需求延伸而来,回到最初被设计过的物品本质,才能理功能性在文化社会中所占据的角色,而更加注重“设计”这个名词。

3.设计给予便利后的隐忧

“当科技正要重新改造世界时,却往往牺牲了蕴藏于生活中的美感价值,当技术与经济匹配并引领世界向前迈进的同时,生活中的美感也正不堪于此瞬息万变而发出哀鸣。”原研哉上述这句话直接讲到的是科技日新月异,为了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又想将新的科技融入产品中,不经思索地加入新科技,没有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真正需求的普遍性,将美学价值牺牲,只为了大量生产符合人类欲望的商品。

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为了更便利人类的生活,所以设计品非常强调实用价值,与其相近的观点认为,为了符合人类需求而被牺牲的人性价值,例如汽车与飞机爆炸性地改变了空间与时间的感觉,这些物品所带来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但随之而来的影响也急剧增加,例如大量的工业制品将个体渐渐消弭,无个性化的生产将异己排除。设计品在整个时代脉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褪去物品实用的价值,其实就如同媒体一股有着改变人类的魔力,任何一个新的设计品出现都象征着新的符号语言,除了本身拥有的功能外,也改变了我们掌握的信息与生活方式。为了刺激消费,新的物品不断推陈出新,时代的脉动强势且快速地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步调。越是方便人类的设计,越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人们通过网络不需要再互相依赖即可自行完成各种事情,如买卖、邮寄与汇款等,剩下的就只有在网络上寻求一些慰藉与谈天,智能型手机造就的低头族现象,陌生朋友在网络上问候生日快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剩下虚拟的文字沟通,地球村所诉说的理念是因为比以往更加方便联系与交通,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像村落一样;但讽刺的是,人反而就是从这些便利而开始疏远。

回归到论文所关心的主题,透过历史、设计或艺术领域的相关探讨,最后以各种艺术、设计作品与个人的创作当中“既存的设计形式”“设计品”“功能性”运用到“艺术”的方式,总结出当代艺术在设计中创作方式的三种观点:(1)不改变物品功能,但赋予时间与空间的变异。(2)模仿物品被设计出来的功能当成创作元素,而并非单纯地模仿设计外观。(3)模仿物品的外观图像做出视觉变异,但图像依旧含有其物品功能的符号意旨。

物品在原先创作之初被赋予的功能若是直接被看成一个物品,而没有依附在被创造的功能上去思考原来的对象,它只会被艺术创作者当成一个具有美学探讨的物品,而没有思考背后设计师为物品酝酿出来的精神,进入物品的核心价值,设计之所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动脉,必有其实用价值之外的精神意涵。通过研究了解设计影响了整个美学,而美学无法独善其身,我们必须面对我们所拥有和缺失的,感性地观察物品功能所带来的艺术意义,而并非单纯一味地使用它,却不去了解它。知道如何使用并不足以理解一个东西,而是知道如何使用之后,思考超过其原本拥有的物件性质与功能,本论文聚焦在探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用品,这样的探讨为日常用品与设计品之间打开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也将“功能性”和“既存的设计形式”带入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元素,将设计与艺术在可被探讨的范围扩展开来。

艺术设计的功能与形式是相对而又统一的,在一定意义上,艺术设计是人类实现艺术化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人类通向艺术化生活的桥梁。艺术设计一方面以自己艺术化的物质创造,为人类提供艺术化生存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建造艺术化生活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将人类生活与艺术紧密联系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