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小园林:以小见大、独好偏阒的艺术之美

中国小园林:以小见大、独好偏阒的艺术之美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的智慧中,存在一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小见大。中国园林普遍遵循以小见大的原则。中国园林家毫不讳言园林小的特征。中国园林反对敞朗,而独好偏阒,这和欧洲古典园林正好相反。在中国园林世界中,围墙藏于绿萝间,若隐若现;山楼轻披藤蔓,愈牵愈长。只有一片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中国人强调当下直接的生命体验,关心的是心理的真实。

中国小园林:以小见大、独好偏阒的艺术之美

中国人的智慧中,存在一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小见大。恒河沙数,一尘观之;浩瀚大海,一沤见之;一拳石,可以知高山;一叶落,可以知劲秋;一朵微花低吟,唱出世界的奥秘;一枝竹叶婆娑,透出大千的消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

中国艺术中欣赏的小园,给人带来独特的享受;构图精致的工艺品受到人们的喜爱;绘画中以小见大的风气非常流行;盆栽之妙更是典型的小中见大,“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其中蕴含着艺术家绝妙的用思;中国独有的篆刻艺术,于方寸中见乾坤,更突出了以小见大的审美观念。

大有大的气势,小有小的精微。以小见大思想的流布并非代表一种衰落的气象,流连于小的乐趣,也并不一定就是偏安和狭隘,在方寸之间优游回环,很难说就会失去生命进取的力量。小中也有心灵的大开合,有自在腾挪的空间,有优柔含玩的意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以小见大,刚健之道也。地虽小,但心中有了力量,天地自大,宇宙自广。空间虽然是寂寞的,但偶然的兴会、悠然的把玩,可以穿透世界,洞察千秋,贯通人伦

中国园林普遍遵循以小见大的原则。用中国艺术家的话说,叫作“壶纳天地”。壶虽小,天地却很宽;壶中似乎空空,却有庄严楼台,无边妙色。不必华楼丽阁,不必广置土地,引一湾清泉,置几条幽径,起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便可使人“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了。

中国园林家毫不讳言园林小的特征。无锡有蠡园,我们今天说管窥蠡测,蠡,就是瓢,就是一瓢水,以它来命名,以小见大的意思很明显。扬州园林多以石取胜,如片石山房,园以湖石著称,园内假山传为石涛所叠,假山的设置,很见特色。溪流逗引着山体,彼此回护环抱,别有风味。山体虽小,却有巍峨绵延之势;水流虽细,却似断非断,与山体相激越,有奔腾跳跃之势。艺术家就是要在此创造“一片石”的奥秘世界。扬州有小盘谷,也是清人遗园,园内假山林立,溪流盘旋,山上瀑流泻下,假山的周围奇树盘桓,人的澹荡的心灵,使园林的空间大了、远了、飘渺了。

王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诗受到人们的喜爱,说的也是内在心灵境界的提升。谁人没有困窘处、为难处?人在宇宙中,所占空间是如此之小,所拥有的时间是如此之短,但一个通达的心灵可以超越“穷”,在“穷”处升起生命的蔼蔼春云。有通达之心,外在世界又如何能固塞它的天地?杜甫诗云:“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其中所含的哲学智慧同样给人以启发。当你融入世界时,白云轻起,流水淙淙,你的心和云儿缱绻,与清泉同流。(www.xing528.com)

中国园林反对敞朗,而独好偏阒,这和欧洲古典园林正好相反。在中国园林世界中,围墙藏于绿萝间,若隐若现;山楼轻披藤蔓,愈牵愈长。梧荫匝地,槐影当庭,影影绰绰,妙意无穷。又好做隐而曲的游戏,愈闭处愈开,愈窄处愈宽。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轩阁阻挡处,一开而通别院。空灵活络,玲珑优游。

对于造园家来说,不在乎园小,而在于通过独特的设计,使鉴赏者能够在其景致的引领下,同生烟万象,汇大化洪流。假山虽无真山那样巨大的体量,却可以通过石的通透、势的奇崛以及林木之葱茏、花草之铺地、云墙漏窗等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从而表现山的灵魂,表现心灵的体会。我们欣赏一个园林,看的不仅是它的景致,还包括它与自己心灵的关系,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幅心灵的图画。我们在谐趣园中,所“谐”出的不仅是外在景致的趣味,还有心灵的趣味。我们有悦耳悦目的感受,更有悦心悦意的性灵活动。觉得眼前的对象不仅可行可望,更可居可游,我们的心与之同游。

由此可见,亭阁虽小,但艺术家将它放到天地之中,汇入宇宙的节奏中,招风雨,幕云烟,伴春花秋月,收渔歌鸟鸣。这样的园子怎么可以说小呢?这样的天地怎么会局促呢?心自远,天地自大。地偏又何能阻隔!

只有一片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中国人强调当下直接的生命体验,关心的是心理的真实。以一叶之落,推知秋之萧瑟,并非出自理性的推演,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感喟,是气化宇宙运转所勾起的人的深层生命悸动。它的中心不在于由一叶之落想到很多很多叶子落,想到秋天来了、季节更换的科学事实,而在于将人放进这个世界中的生命悸动。一片梧叶知秋声,性灵也被置于秋风萧瑟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