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儒家道德范畴的核心-孝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儒家道德范畴的核心-孝悌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儒家提倡的基本道德范畴,孔子、孟子对孝悌有了更加确切的诠释,“孝”就是尽心奉养和顺从父母,“悌”就是敬爱兄长。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儒家道德范畴的核心-孝悌

“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儒家提倡的基本道德范畴孔子孟子对孝悌有了更加确切的诠释,“孝”就是尽心奉养和顺从父母,“悌”就是敬爱兄长。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意思是君子务实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也就有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呀。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标准,他以孝悌为仁的根本,可见孝悌在儒家学派创始人这里具有很高的地位,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意思是弟子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年长于自己的人。

孔子赋予了孝悌更具体的内容。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这是免于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对子女的担忧和牵挂是永恒的,当然在现代社会里,随着信息的发达,交通的便捷,父母的这种担忧就越来越小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作为子女,要知道父母的生辰八字,一则是因此而喜悦,一则是因此而担忧。喜悦的是自己不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时刻把父母记挂在心上,以孝敬奉养父母为乐事;担忧的是父母年事已高,“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子女最大的担忧。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懂得孝悌的人也不会随意危害社会,对社会的长治久安也是有好处的。

孝悌思想发展到亚圣孟子,有了更具体的内涵。孟子追本溯源,认为古代名君“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孟子·告子下》),他将尧、舜之道归结为“孝弟”二字,告诉人们孝悌并不难,“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你言行习惯上向尧学习,你就可以成为尧了,古代名君是可学而致的。

孟子在孔子观点的基础上,将孝悌的内容更加具体化,他认为不孝有五个方面。(www.xing528.com)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图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声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直到现在,这些对父母不孝的戒律依然是对后人的警示,惰、酒、赌、贪、色、斗等这些行为依然是社会的危害,家庭的灾难,孝就是要克制这些不良行为,尽量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担忧以及对父母的损害。

“孝”难吗?其实说难也难,孔子的弟子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色难。”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对待父母要真心实意,力争做到和颜悦色。孟子归纳的通常对待父母需要注意的五种行为,需要引起注意。说不难也不难,那就是要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不让父母担忧,更不让父母蒙受耻辱。

孝悌是传统文化的根本,从尧、舜到孔、孟,都受到高度重视,到了一些朝代强调以孝治天下,孝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天下的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随着时代发展,尽管孝悌思想体系中也有一些糟粕,有愚孝的思想,但绵延几千年,这种思想里仍然有许多积极的成分,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对于精华发扬光大,对于糟粕需要扬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熠熠生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