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主教育的开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

中国民主教育的开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倾其一生致力于教育,他民主教育的集中体现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们平常更多关注的是孔子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及影响力,却很少关注他教育的方式,孔子教育的方式就是“侍坐”。孔子的侍坐教育有这样的特点,一种情况是弟子陪伴老师坐着,另一种是老师坐着,弟子陪侍在旁边,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一种陪伴式教育,相传杏坛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处。

中国民主教育的开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

“侍坐”一词出自《论语·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其意思就是在尊长近旁陪坐,即孔子的弟子陪侍老师坐着。追溯中国教育之源,应该是从商周时代就有了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的学校叫“庠”,有了学校就有了规模教育,而大规模的教育应该是从孔子开始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弟子之多,达三千余人,按照当时的办学条件,估计一生亲授三千余弟子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短期的学习班,孔子的弟子应该包括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可见儒学的影响力。

作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倾其一生致力于教育,他民主教育的集中体现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们平常更多关注的是孔子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及影响力,却很少关注他教育的方式,孔子教育的方式就是“侍坐”。《论语》是一部对话语录体著作,记录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反映孔子的治世、礼仪、处世、教育等思想。孔子的侍坐教育有这样的特点,一种情况是弟子陪伴老师坐着,另一种是老师坐着,弟子陪侍在旁边,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一种陪伴式教育,相传杏坛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处。孔子的许多思想都是与弟子交流中产生的,而侍坐则是很好的交流方式,可以营造平等交流的和谐环境。这种平地而坐的教育方式后来逐渐演变为有了三尺讲台,老师坐在台上,学生坐在台下,由原来的平地而坐的簇拥式变为台上台下的分离式,这一简单变化虽然能突出老师地位的神圣,但似乎无形中拉开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平等交流变为居高临下的有距离的交流。

有一种交流的形式叫圆桌会议,指围绕圆桌举行的会议,这种会议不设主席位置,也没有随从位置,是指一种平等对话的协商会议形式,人人平等。圆桌会议更多用于政治或外交场合,单就交流方式而言,与孔子的侍坐教育有相似之处,它试图打破人与人交流的壁垒,不带有某种色彩,营造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与弟子谈话尽量打消弟子们的顾虑,对弟子们说,你们不要因我的年纪比你们长而不敢说话,和谐气氛的营造使得弟子们放下包袱,各言其志,这也是侍坐教育的开始,其特点是:坐的形式是簇拥式,围坐于周围,便于平等交流;交流的方式是对话式,教育有针对性,便于因材施教;交流的内容集中,围绕一个话题,各言其志。这种教育方式具有平等、开放、个性化特点,具有问题意识和针对性,有学生观点的表达,也有老师的引领。而“师讲生受”式教育源于古代,延续到现在,其特点主要是:坐的形式是师上生下的面对面式,地位有主次;交流的方式是讲授式,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教学内容具有大众化色彩,缺乏个性化。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普适性,个性化不足,交流的平等性不够,开放性欠缺,比较适合大众化教育,往往是用一种模式培养众多学生。(www.xing528.com)

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合作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主渠道,于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者更加关注教室内的变革,打造教室文化,课桌的摆放采用探究式形式,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互补等原则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班级内部学习共同体,学生将在互学互进、互帮互助、互相激励中共同提高,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反观这种以合作探究式为主体的课堂形式,不难发现有孔子侍坐教学的影子,学生簇拥在老师周围,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驱动,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