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儒学:道的浅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

孔子儒学:道的浅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先秦诸子用“道”承载自己的学说主张,形成了不同的宗“道”文化。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山鼻祖,视“道”为生命,一生追随,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关于“道”的论述贯穿于《论语》的始终,“道”的思想是孔子所有思想的核心。修身是孔子“道”的主要内容。夫子周游列国是为道,夫子办学授徒是为道,夫子日三省吾身是为道。

孔子儒学:道的浅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先秦诸子用“道”承载自己的学说主张,形成了不同的宗“道”文化。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山鼻祖,视“道”为生命,一生追随,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即使早晨明白了道,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孔子关于“道”的论述贯穿于《论语》的始终,“道”的思想是孔子所有思想的核心。那么孔子的道包含哪些内容呢?

“道”作为一个词,其基本的含义是道路、道理、道德、道义等。孔子利用这个词的基本含义,巧妙地加以延伸拓展,将“道”确定为人生的志向,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至上,将道贯穿于自己心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反观《论语》,囊括了仁、义、礼、智、信、忠、孝、温、良、恭、俭、让等,内容驳杂而丰富,涵盖面广。但仔细探究会发现,孔子的道包含了治学、修身和治道三个方面内容。

治学是立身之本。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孔子认识到学的重要性,学以致用。《论语》第一篇就提出学习的重要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视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为人生乐事,自己也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小就立下了一心向学的志向,学为立道之先,学为立道之本。他倡导学习,躬行不辍,教育弟子终身学习,批评不好学的弟子,极力褒扬好学的弟子,当鲁哀公问他哪位弟子最好学时,他极力推崇颜回,且对他的早逝表示深深的遗憾。好学是君子之人不断提升自己修为的直接途径。孔子在谈到弟子颜回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君子之人在加强自己修养与对待物质生活享受上,他更注重前者。吃得不求很丰富,住得不求很舒适,做事机敏谨慎,时常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对照反省自己的错误,极其注重修炼自己的品行,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好学。

修身是孔子“道”的主要内容。孔子倡导用礼乐治理天下,其思想的核心是礼,对礼的达成他提出“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定,对于不符合礼规定的东西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他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这里的“道”就是礼乐,管理者接受了教育就懂得宽容和仁慈,更能够爱人,老百姓接受了教育就能明辨是非,懂得规矩的道理,就能更好地用他们做事。这则语录赋予了道也就是礼乐以神奇的作用,他认为治国以礼,他在与弟子谈论治国理想时,曾点的理想社会是暮春时节,人们有衣穿,大人们带着孩子到沂水边洗个澡,陶醉在春天和暖的阳光与和煦的春风里,唱着歌归来,夫子赞赏曾点,因为曾点所描述的正是夫子理想中的社会,远离战争饥饿,亲善和谐,就是夫子礼乐治天下的理想境界。为政以礼的治民思想在语录中多有体现,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则语录也是其礼乐治天下思想的集中反映,“以德”“以礼”,就是用道德和礼仪教化百姓,百姓就会有耻辱感。这其实就是亚圣孟子民本思想的起源,统治者应当以德以礼来教化老百姓,不可一味地用严酷的刑法来制约百姓。

孔子对弟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是说他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的,这个“道”就是“忠恕”。子贡问他有一个字终身实践它的吗?他的回答就是“恕”,夫子对恕的解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俗解释就是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这实际上就是夫子仁的思想核心。“仁”就是推己及人,在家懂得孝悌,善事父母,善事兄长;对外要具备仁爱思想。(www.xing528.com)

儒道的另一含义就是治道。在夫子的言论中,多次提到“邦有道”“邦无道”“天下有道”等概念,这里所提到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年,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孔子失去官位,与弟子周游列国,仪封人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他认为天下混乱至极,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将拯救天下混乱局面的希望寄托于孔子。孔子将国家的治理寄希望于统治者,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统治者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道德进行统治,像北极星那样,高悬空中,熠熠闪烁,众星捧之。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寄希望于为政者的自律,从道德层面进行约束,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但至少可以作为历代统治者执政的参考。

是什么让夫子朝思暮想,日夜追随?是什么让夫子始终不渝,至死不悔?这就是“道”。“道”是什么?道就是规律,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是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所总结出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夫子穷尽一生去追随道,作为一个有生命个体的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夫子周游列国是为道,夫子办学授徒是为道,夫子日三省吾身是为道。“道”不是一个个体,而是由诸多元素共同组成了的道。道不是呼之即来的,而是要有正心诚意去追随的。道是需要用一生追求,生死相依的。道是孝悌,道是仁义礼智信,道是忠恕,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有这样一则语录,可以确切地作为我这一讲座的收束。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这则语录包含了以上陈述的三个观点,即笃信好学,为立身之道;坚守善道,为修身之道;休戚与共,为治国之道。其中善道涵盖了加强自身修养的礼乐之道,忠恕之道,仁义之道,并且一个人的贫富贵贱都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应积极入世,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也是孔子道思想的核心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