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古草原经济:匈奴畜牧业与草原文化

蒙古草原经济:匈奴畜牧业与草原文化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汉时期活动在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民族主要是匈奴,匈奴人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狩猎和农业作为畜牧业的补充而存在。草原地区的农业得到初步开发。匈奴铁器出现于战国早期或稍早,[193]器型有小刀、鹤嘴斧、短剑、马衔、带钩、牌饰等,具有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风格,这表明匈奴人已经能在本地生产铁器。(四)商业贸易蒙古草原与中原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即使在匈奴与汉王朝对峙时期,双方也进行互市,互通有无。

蒙古草原经济:匈奴畜牧业与草原文化

秦汉时期活动在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民族主要是匈奴,匈奴人的经济畜牧业为主,狩猎和农业作为畜牧业的补充而存在。

(一)畜牧狩猎业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逐水草迁徒,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具有以畜牧狩猎为本业的经济传统。

畜群是匈奴人财富的主要部分。他们的衣食及其他生活日用品多取用于牲畜,“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牲畜的乳制品“湩酪”也是匈奴人喜好的饮食。[187]匈奴畜产之多,史籍有不少记载。汉高祖六年(前201)“匈奴大攻围马邑”时,40万骑兵列阵,“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騂马”。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卫青出云中以西天陇西击匈奴,得“牛羊百余万”。[188]元朔五年(前124)秋,卫青出高阙击匈奴右贤王,得“畜数千百万”。[189]可见匈奴畜牧经济之发达。

匈奴畜产大多私有。本为汉使后投降匈奴而赐号称王的卫律自称有“马畜弥山”。[190]汉文帝时,中行说降于匈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物”。[191]大概自此之后,匈奴国家才开始控制和掌握民间私有畜产。

在匈奴人的经济生活中,狩猎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人自幼习事射猎,“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免:用为食”。射猎是匈奴人基本“生业”之一。

(二)农业

秦汉时期匈奴人已经有了农业经营。《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霍去病部队追击匈奴,“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余粟以归”。可见匈奴已知储粮以备急用。《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杀汉降将贰师将军李广利,“会连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谷稼不孰,单于恐,为贰师立祠室”。“谷稼不孰”使最高统治者恐惧,说明匈奴已改变先前无“耕田之业”的传统,而开始重视农耕生产。

《汉书·西域传》载,汉昭帝时,“匈奴复使四千骑田车师”。汉宣帝即位,派遣五将军率军击匈奴,“车师田者惊去”。这是匈奴在有条件的地方驻军屯田的明确记载。又《汉书·匈奴传》说,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匈奴怨诸国共击车师,遣左右大将各万余骑屯田右地,欲以侵迫乌孙西域”。屯田军土多达2万以上,可见匈奴屯田规模之大。(www.xing528.com)

随着大批被掳掠的汉人进入北方草原沦为匈奴人的耕奴,汉人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草原地区的传播,[192]农业逐渐在蒙古草原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漠北匈奴墓中出土了大批铜铁器,有汉人惯用的铁镰、铁铧等,表明蒙古草原地区的农业已使用铁器。草原地区的农业得到初步开发。但在匈奴经济生活中并不占主体。

(三)手工业

秦汉时期匈奴的手工业具有了一定规模。匈奴铁器出现于战国早期或稍早,[193]器型有小刀、鹤嘴斧、短剑、马衔、带钩、牌饰等,具有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风格,这表明匈奴人已经能在本地生产铁器。除在180多个匈奴墓出土的铜铁器外,还在诺颜山出土了匈奴铜铁器,并且多是模仿汉式铸造。[194]伊沃尔加古城遗址的发现说明匈奴社会存在着定居成分,[195]这促进了匈奴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匈奴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和铁器看,青铜器的数量较多,工具有刀、斧、凿、锥等;武器有短剑、鹤嘴斧、镞、戈等;车马具有马面、衔、铃、车轴头等,还出土了各种青铜装饰品、动物形牌饰等等。[196]

在此基础上,匈奴的造车技术相当高,车辆成为其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蒙古草原上的铁器主要来自中原。匈奴的皮革制造业和毛织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四)商业贸易

蒙古草原与中原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即使在匈奴与汉王朝对峙时期,双方也进行互市,互通有无。匈奴从中原购得大量铁器与生活用品,而中原从匈奴输入大量马匹,使中原地区牲畜奇缺的状况逐渐改变,为中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畜力,并增强了西汉的对外征战能力。匈奴降汉后,汉匈之间的朝贡与回赐也明显增加,丰富了各自的物质生活。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前后,匈奴内乱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附汉,入居塞内;北匈奴退居漠北。91年在汉朝的屡次打击下,北匈奴无法在漠北立足,于是举部西迁中亚。蒙古草原东部游牧民族鲜卑人乘势进入匈奴故地,收并了留在草原的匈奴遗部,也继承了匈奴文化的成分,自此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呈现鲜卑与匈奴文化杂糅的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