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演进与发展

大学素质教育的演进与发展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精神这种认识论的哲学演绎过程无疑从思维方式的高度启示大学素质教育必须回归到人的本性观照上来,让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帮助学人更好地认识自我,丰富内心世界,完善理想人格,增强责任意识。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开办,到洪堡和纽曼的大学理想,再到赫钦斯的理想回归,大学精神自确立之日起,历经千锤百炼,外在表述虽有演绎变化,本质内涵却屹立不倒、历久弥新。

大学素质教育的演进与发展

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通过实践的积累和不断实践总结升华而来的”。[11]中世纪教育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被教会控制和利用。但是,教会至少在两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一,帮助大学人清心寡欲,获得心灵宁静,在一个相对稳定、较少世俗干扰的环境中以虔诚的心态进行知识探究和发现;第二,将教育与信仰结合起来,使教育自身成为一种学人信仰。[12]文艺复兴之后,大学作为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更是激发了人们对知识惊人的热情,并产生了卓越的成就。正是在这个时期,大学精神的恒久内涵深刻地得到诠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物质与技术对人们心灵的冲击快速膨胀,欧洲中世纪产生的大学,在内涵、目的、结构、职能、内容等方面产生了超乎我们想象的变化,大学走出了“象牙塔”,大学精神被淡化。但是,随着新时期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提大学精神,倡导大学精神的回归,开始感觉到大学发展不能离开大学精神的指导,大学人的精神世界无法脱离大学精神的依托。

自12世纪中叶现代意义的大学问世开始,人们主要凭借独处玄学或神学的领地从感性上追求“超凡脱俗”的尊严。到19世纪初,洪堡开始倡导以探究的方式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继而发现规律,并通过知识的追求促进创造性思维和修养的完善。他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是一种带有忘我性的致力于为人类带来至善的福祉的执着。随后,纽曼发表《大学的理想》,提出在高等教育中最终的结果是使学人的认识或思维获得自由。这种“知识本身即为目的”的认识激励学人不断探究,力图在普遍知识的追求中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与丰富自我,从而使这一思想成为近代高等教育认识论哲学的奠基石。20世纪30年代,赫钦斯在反对大学放弃原有目的去适应社会各方面需求而办学的现实中,提出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智慧和至善,应该是培养具有智性美德的真正的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永恒学科”为基础的“通识教育”模式。大学精神这种认识论的哲学演绎过程无疑从思维方式的高度启示大学素质教育必须回归到人的本性观照上来,让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帮助学人更好地认识自我,丰富内心世界,完善理想人格,增强责任意识。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开办,到洪堡和纽曼的大学理想,再到赫钦斯的理想回归,大学精神自确立之日起,历经千锤百炼,外在表述虽有演绎变化,本质内涵却屹立不倒、历久弥新。但是,大学素质教育从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提出到快速上升为一种实践指导,继而成为以政策为外在形式规范实践操作的国家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念的价值或功能,当前的工作已经成了一种把理念转化为实质性行动的阶段,进入了“从一种模糊性的话语理解转化成具体的教育行动规则”的阶段。[13]但是,大学素质教育尚未完善自身的体系,尚需补充营养,亟须借助大学精神和其他可以借助的东西,尽快满足作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国家行为的诉求。(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